快訊

醫師斑馬線遭公車撞亡 欣欣客運董事長自請辭職

MLB/大谷翔平第33轟出爐 追平蘇亞雷斯並列國聯之首

MLB/今永昇太封鎖紅襪奪第7勝 鈴木誠也讓出國聯打點王

台灣牡蠣口感勝進口 人工附苗可望克服減產挑戰

台灣牡蠣近幾年因氣候變遷與蟲害而減產,越南等進口牡蠣逐年增加。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透過科學儀器分析,證實台灣牡蠣口感比進口佳,未來可望透過人工附苗技轉,克服減產挑戰。

水試所今天發布新聞稿,為解析台灣在地蚵仔味,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合作,運用精密科學儀器,揭開本土牡蠣的美味密碼。

水試所說,台灣西南沿海得天獨厚的水文條件適合牡蠣生長,其中以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地區所養殖的牡蠣最具代表性。這些牡蠣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孕育出獨特風味,口感肥美、鮮甜,與進口牡蠣相比,不僅碳足跡短、新鮮度佳,也更符合台灣消費者的飲食期待。

水試所與海洋大學透過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與液相層析儀(HPLC)等精密科學儀器,分析國產牡蠣的游離胺基酸、呈味核苷酸及肝醣等風味物質,發現牡蠣的鮮甜味與麩胺酸、天門冬酸、丙胺酸、甘胺酸等呈味胺基酸的含量密切相關,整體而言本土牡蠣在總呈味、鮮味及甜味胺基酸的表現多略高於進口境外牡蠣。

另外,水試所發現,肝醣賦予牡蠣濃郁的口感,3至9月正值產季的本土蚵在肝醣的含量上也顯著高於進口境外牡蠣;而不同產地的牡蠣因為生長環境的差異,也反映在香氣上。透過蚵仔煎、蚵嗲等傳統飲食技藝加持,更可展現台灣牡蠣的多元魅力與獨特性。

農業部漁業署積極輔導國產牡蠣業者導入水產品溯源制度,讓消費者可以買到真正的國產牡蠣。

根據農業部統計,近幾年台灣牡蠣生產量下降,在民國107年前,每年都超過2萬公噸,最高曾達3.2萬公噸,112年降至約1.6萬公噸。

水試所分析,台灣牡蠣減產與海水溫度上升等氣候變遷及蟲害、海洋環境受污染有關。

另外,便宜的進口牡蠣也構成競爭,109年進口量首度突破2000公噸,111年超過5000公噸,112年超過6000公噸,113年近7000公噸,進口牡蠣來源以越南最多,占進口量一半以上。

農業部長陳駿季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說,台灣每年牡蠣消費需求約2萬至2.2萬噸,過去幾年因天然災害多,降低產量,才增加進口牡蠣。陳駿季提到,水試所已成功開發人工附苗,未來可有效降低養殖成本與穩定產量。

水試所說,人工附苗培育的牡蠣具較良好的抗病性,目前正試種中,並由漁民分析比較與天然苗的差異,之後也會由水試所將人工附苗技術移轉給民間。

延伸閱讀

豬肉大漲價立委憂萊豬包入粽 陳駿季:別誤導萊劑是毒

蛋價再降2元 陳駿季:市場機制、不特別處理

禁餵遊蕩動物法制化 陳駿季:動保反彈過大暫緩

農業移工聘僱恐錯過季節 陳駿季:盼勞動部獨立審查

相關新聞

錢去哪了?全民普發1萬元再掀論戰…《聯合》粉絲團炸鍋:追問超徵流向、舉債合理嗎

「普發1萬元」議題再度引爆網路熱議,《聯合新聞網》粉絲團湧入大量留言,民眾聚焦超徵稅收去向、政府舉債發現金是否合理,留言區正反聲音持續交鋒,顯現社會分歧與民意沸騰。 原始新聞針對普發現金1萬元是

普發1萬為何需要舉債?引政府3800億帳目爭議…觀點正反激辯!

近期「全民不普發一萬元」議題持續延燒,PTT股板上再次爆發激烈論戰。有網友以會計角度質疑政府超徵稅收與特別預算帳目運用,認為財政邏輯不通,政府「說好的錢到底去哪裡?」引來正反兩派激烈交鋒。 編輯

普發1萬得舉債?卓榮泰坦言「內心交戰」政府預算細節曝光…網全炸鍋

藍白聯手在立法院通過「普發1萬」特別條例,全民現金大紅包話題沸騰,但行政院長卓榮泰17日記者會親上火線,直言政府沒多餘的錢可普發1萬,若要硬上,行政院勢必得舉債。他坦承「發不發,我內心交戰!」強調願意

員工被要求擺拍?台電官方開嗆電力產業工會:不容被誣衊

台灣電力產業工會16日發布聲明,拼命搶修復電但拒為公司擺拍、拒當撥補台電千億大內宣的素材,台電也反擊了,強調台電同仁颱風...

新光三越董座爭奪戰落幕 吳東昇續任、吳昕陽任副董兼總經理

新光三越董事長爭奪戰落幕,董事長吳東昇續任,而現任總經理吳昕陽則被選為副董事長兼董事長,意味著新光金創辦人吳東進布局成功...

南京紅姐1700男約事件震撼!小王小大:台中「一樓一鳳」同樣反映情感現象

南京近期爆紅的「紅姐」事件引發台灣社群熱議,38歲的紅姐雖外型不符主流審美,卻號稱曾與近1700位男性有過約會與互動,讓不少台灣網友驚呼:「第一次覺得人生很失敗,居然輸給紅姐!」小王小大節目開頭坦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