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亞洲盃資格賽/中華隊19顆三分球 大勝泰國62分晉級正賽

防長出面滅火!遭爆將聽取機密簡報 馬斯克撂重話:會找出洩密者

自稱「懷孕日女」 金髮YUKI假義消身分成謎!法院認證「男兒身」

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加速淨零腳步 強化再生能源布局

全球對於再生能源、電網和儲能的投資,已高於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金額。(美聯社)
全球對於再生能源、電網和儲能的投資,已高於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金額。(美聯社)

歐盟全球大氣研究碳排放資料庫發表的數據顯示,電力、能源產生和消耗為主要的碳排來源。為達到脫碳目標,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來自198個國家的談判代表達成共識,承諾接下來十年加速行動,實現能源系統轉型並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以達到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

根據COP28協議,2030年前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需累計至少110億瓩 (11,000GW),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提升至4%以上。

化石燃料仍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來源,在再生能源的發展方面,由於各國政策支持、太陽能與風電技術成本下降,2023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再創新高,並有望在未來五年內成長一倍,於2025年超過煤炭成為全球主要電力來源。

全球永續投資成長

本系列將從全球再生能源之投資、裝置容量及發電量,以及國際上再生能源電力交易之角度介紹全球新能源發展現況,最後亦將介紹台灣再生能源的現況。冀望能為讀者梳理當今全球新能源情勢,並對台灣未來發展有所反思及展望。

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報告分析,全球對於再生能源的投資金額連年成長,在2023年創下1.8兆美元的新高,比2019年成長了近50%。同時預估全球能源投資預計在2024年將首次超過3兆美元,其中2兆美元將用於再生能源技術和能源基礎設施。

自2020年以來,再生能源的投資加速成長,發展至今,全球對於再生能源、電網和儲能的投資,已高於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金額。

這樣的發展趨勢除了受到國際減碳的壓力影響以外,也得益於各國減碳政策的支持,同時受惠於技術的進步,以及隨著全球供應鏈壓力的逐步緩解和成本價格下降,當前國際間呈現對於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

區域發展有待均衡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國際間對於再生能源的投資與建設,也包含了經濟策略性的考量——各大主要經濟體正在促進再生能源的建造發展以奠定更有力的市場領導地位。

雖然投資於再生能源的金額與化石燃料能源的金額相較有顯著差異,然而在區域發展上有不平衡的狀況。

《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提出對於能源投資在區域間流動不平衡的警告,尤其在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對於再生能源投資的不足。

報告評估2024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對於再生能源的投資有望接近3,200億美元,自2020年以來增長超過50%,並且是仍遠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指出,某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的經濟體,是國際間各區域裡最嚴重缺乏可負擔且安全的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

延伸閱讀

AI浪潮推升…台電:用電尖峰負載將創高 預備啟用新機組

政院拍板電業法修正 81家再生能源售電業者受惠

政院擬修電業法 放寬再生能源售電業相互交易

台灣大超前目標 綠電使用比例今年將達17%

相關新聞

獨/台塑河靜鋼廠籌組320億大型聯貸案 將在3月簽約

據透露,為政府新南向政策最具指標性投資案的台塑越南河靜鋼廠,近期內將向國銀新爭取12億美元(約台幣320億元)的聯貸案,...

電價漲幅恐達9%?他怕爆:便當可能要賣200元 網直指罪魁禍首

電價再掀漲風!由於立法院砍掉台電千億元補助,導致台電需自行尋求財務平衡,並可能依法爭取合理利潤。原本預計4月電價調漲6%,如今依照電價公式計算,漲幅恐進一步擴大至9%,接近一成,這將是四年來第五次電價調漲。

獨家/懸缺一個月!台灣高鐵董座人選出爐 代理董事長鄭光遠真除

據了解,台灣高鐵(2633)董事長將由現任代理董事長鄭光遠真除。前台灣高鐵董事長江耀宗於今年1月9日卸任,並先由鄭光遠代...

台積電商機!台業者投30億日圓建熊本公寓式酒店 Q2起營運

隨著台積電熊本廠2024年量產,當地經濟發展迅速升溫,商務差旅需求大增。旅遊業者DoMo集團看準商機,2023年挹注30...

科技業主管反而超容易失業?過來人曝「每年都戰戰兢兢」:養成3習慣保持競爭力

今天看到一篇科技業高管中年失業找不到工作的文章,覺得很感慨。

台馬第二、三號海纜修復完成 陳雪生促建第四條海纜

中華電信繼3月2日完成台馬第三海纜修復後,昨日順利修復台馬第二海纜,台馬通訊恢復雙海纜傳輸,並以微波通訊作為全頻寬備援。...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