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職/愛妻猝逝 魔鷹心碎告白「我的女王」 :永遠愛著你

500碗2025/小吃派對市集串連9縣市人氣名店 不畏颱風開攤首日人潮絡繹不絕

單身萬歲來臨? 一人宅突破218萬戶、這縣市每3宅有1戶

房市示意圖/記者游智文攝影
房市示意圖/記者游智文攝影

單身獨居夯,台灣房屋集團依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第三季最新資料,發現全台「一人一宅」數量從2015年的162萬宅,2024年來到218萬宅,十年增加了56萬宅,占比由23%提升至28%。

七都中,一人一宅數量最多的是新北市,高達45萬宅,其次為高雄市28萬宅,第三為台北市25萬宅。

其中新北市「一人宅」占全市宅數的31.8%,也是六都中占比最高,幾乎每三宅就有一戶是一人宅。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新北市人口基數龐大,具有鄰近台北市的地理優勢,以及完善的交通建設,成為北漂族與通勤族等小資買家的購屋首選,因此單身居住的情況相對活躍。

高雄市以28.7萬宅位居第二,超越台北市,主要源於房價親民,近年都市建設升級,以及大廠設廠效應,帶動就業狀況與在地購屋需求。

張旭嵐分析,過去10年全台「一人宅」增加了56萬宅,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人口結構改變:現代人晚婚,單身比例上升,推升單人購屋需求。

二、機能小宅增加:都會區新案重機能,捷運宅、高鐵宅主打通勤上班族,符合北漂族租買需求,且台北市不少基地面積小的危老宅,開發受限只能規劃小宅,使市場小宅供給大增。

三、分戶稅負考量:許多不動產稅務優惠,如持有稅與交易稅,需符合自用設籍條件,在考量稅負下,產生的家庭分戶狀況,推高了「一人宅」的數量。

觀察一人宅成長幅度最大的縣市,以新竹縣居全台之冠,高達6%,其中單單竹北市,近十年的一人宅數量就增加超過8,000戶,是推升新竹縣整體一人宅激增的最大原因。

台灣房屋高鐵站前直營店店長楊樹寶分析,竹北市承接新竹科學園區的外溢效應,吸引大量高科技產業人才移居。這些年輕單身族群的居住需求,推動了市場上小坪數住宅的供應。

楊樹寶指出,竹北市的高鐵特區及縣政一期周邊,16年前便有大量小坪數套房推案,主要以投資需求為主,買家多用於出租,當時房價低廉,部分物件總價僅約500~700萬元。隨著區域發展與房價上漲,近年竹北小坪數總價多落在1,500萬到2,000萬,代表社區包括富翼、雙翼、德翼、京站、遠見、紐約紐約、美麗新世界等。

他表示,隨著高鐵特區基礎建設迅速發展,交通便利性提升,吸引首購族與投資客進場,建商也推出更多小宅產品,滿足科技族群與新興家庭需求,使竹北一人宅成長狀況鮮明。

資料來源/台灣房屋
資料來源/台灣房屋

房價

延伸閱讀

新竹縣非營利幼兒園累計9座 14日將在湖口揭牌

竹北市5大福利新制元旦上路 孕婦、幼兒及長者都受益

竹北市114年5大福利新制 涵蓋長者、孕婦到幼兒

搶搭危老末班車 開發商砸近3.7億元買南陽街老透天

相關新聞

錢去哪了?全民普發1萬元再掀論戰…《聯合》粉絲團炸鍋:追問超徵流向、舉債合理嗎

「普發1萬元」議題再度引爆網路熱議,《聯合新聞網》粉絲團湧入大量留言,民眾聚焦超徵稅收去向、政府舉債發現金是否合理,留言區正反聲音持續交鋒,顯現社會分歧與民意沸騰。 原始新聞針對普發現金1萬元是

普發1萬為何需要舉債?引政府3800億帳目爭議…觀點正反激辯!

近期「全民不普發一萬元」議題持續延燒,PTT股板上再次爆發激烈論戰。有網友以會計角度質疑政府超徵稅收與特別預算帳目運用,認為財政邏輯不通,政府「說好的錢到底去哪裡?」引來正反兩派激烈交鋒。 編輯

普發1萬得舉債?卓榮泰坦言「內心交戰」政府預算細節曝光…網全炸鍋

藍白聯手在立法院通過「普發1萬」特別條例,全民現金大紅包話題沸騰,但行政院長卓榮泰17日記者會親上火線,直言政府沒多餘的錢可普發1萬,若要硬上,行政院勢必得舉債。他坦承「發不發,我內心交戰!」強調願意

員工被要求擺拍?台電官方開嗆電力產業工會:不容被誣衊

台灣電力產業工會16日發布聲明,拼命搶修復電但拒為公司擺拍、拒當撥補台電千億大內宣的素材,台電也反擊了,強調台電同仁颱風...

新光三越董座爭奪戰落幕 吳東昇續任、吳昕陽任副董兼總經理

新光三越董事長爭奪戰落幕,董事長吳東昇續任,而現任總經理吳昕陽則被選為副董事長兼董事長,意味著新光金創辦人吳東進布局成功...

南京紅姐1700男約事件震撼!小王小大:台中「一樓一鳳」同樣反映情感現象

南京近期爆紅的「紅姐」事件引發台灣社群熱議,38歲的紅姐雖外型不符主流審美,卻號稱曾與近1700位男性有過約會與互動,讓不少台灣網友驚呼:「第一次覺得人生很失敗,居然輸給紅姐!」小王小大節目開頭坦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