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MLB/開轟自謙「有點微妙」 大谷翔平英雄訪問引爆歡呼聲

「橫豎研究所」暫時休戰金秀賢 為這事點名台灣

逾百名旅客滯留福岡 華航班機疑有異常無法起飛

合庫投顧:兩大因素 日本汽車併購難有台灣企業介入機會

日產汽車總裁兼執行長內田誠(左起)、本田汽車總裁三部敏宏和三菱汽車總裁兼執行長加藤隆雄23日在日本東京舉行聯合記者會。(歐新社)
日產汽車總裁兼執行長內田誠(左起)、本田汽車總裁三部敏宏和三菱汽車總裁兼執行長加藤隆雄23日在日本東京舉行聯合記者會。(歐新社)

本田與日產合併的話題持續在法人圈發燒,合庫投顧今日最新的內部報告指出,本田、日產合併後,應不會影響海外總代理,反而可能在財務面及技術面得到提升,有利未來車型的競爭力;此外,基於國家安全層次的戰略考量,和股權結構的問題,鴻海不易有談判加入此合併案的機會。

合庫投顧分析,日本的汽車產業,有國家層次的安全考量。特別是日產擁有許多汽車內燃機及電動車關鍵技術,包括自動駕駛、混合動力系統、固態電池、安全系統、電池管理軟體等,日本基於國家安全考量,限制日本以外國家併購,這也使得鴻海恐怕連談的機會都沒有。再從股東結構分析,日產是三菱最大股東持有24%股權,雷諾持有17% 的日產股分(另透過法國信託基金則持有18.7%)共35%股權,本田和日產合併,間接促成本田、日產、三菱的聯盟。鴻海透過雷諾還要有法國政府同意,機率非常低,尤其本田獲利並不差。

合庫投顧指出,就中華車而言,代理三菱品牌汽車,因三菱與中華車在新車開發多年無共識早已形成陌路,中華車主要獲利在商用車,乘用車則改款三菱及引進MG品牌銷售。反觀裕日車則完全依賴代理日產汽車,今年台灣前11月銷售1.74萬輛,年減15.3%,裕日車主要獲利來自於中國大陸東風日產代工,累計前三季裕日車在中國大陸轉投資獲利7.5億元,較去年同期6.4億元,年增15.77%,今年第三季獲利大幅衰退,預估全年在中國大陸轉投資收益,應持平去年水準。

合庫投顧說,兩家公司合而為一,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合併後營收目標約30兆日圓、營業利益目標為逾3兆日圓(約191億美元),僅次於日本豐田與德國福斯。依照目前市值估算,本田、日產與三菱三家公司合併後可能成為市值超過500億美元的大型企業。

合庫投顧分析,目前日系車中除了豐田外,就屬本田獲利狀況較好,雖然本田汽車年度第二季營運獲利2579億日圓,低市場預期,但營業現金流仍為正值,日產、本田合併後兩家公司文化相近,且技術具互補性,在成本方面將可大幅下降,並同時促成2+1合併案(本田+日產+三菱),因此,合併可能性最高,但合併後可能進行裁員計劃。

若以互補性觀察,合庫投顧認為,日產是日系車新能源車(BEV/PHEV)發展最完整的車廠,本田是發展最慢的日系車廠,兩者合併具有互補性。

三菱 合庫 本田

延伸閱讀

利多消息激勵本田一度漲逾17% 日經收盤跌0.32%

本田、日產2026合併成全球第3大車企 本田否認政府施壓救日產

本田和日產合併 恐致美國工廠大幅裁員

本田宣布和日產推合併 為何只有本田股價飆漲?

相關新聞

獨/台塑河靜鋼廠籌組320億大型聯貸案 將在3月簽約

據透露,為政府新南向政策最具指標性投資案的台塑越南河靜鋼廠,近期內將向國銀新爭取12億美元(約台幣320億元)的聯貸案,...

電價漲幅恐達9%?他怕爆:便當可能要賣200元 網直指罪魁禍首

電價再掀漲風!由於立法院砍掉台電千億元補助,導致台電需自行尋求財務平衡,並可能依法爭取合理利潤。原本預計4月電價調漲6%,如今依照電價公式計算,漲幅恐進一步擴大至9%,接近一成,這將是四年來第五次電價調漲。

獨家/懸缺一個月!台灣高鐵董座人選出爐 代理董事長鄭光遠真除

據了解,台灣高鐵(2633)董事長將由現任代理董事長鄭光遠真除。前台灣高鐵董事長江耀宗於今年1月9日卸任,並先由鄭光遠代...

台積電商機!台業者投30億日圓建熊本公寓式酒店 Q2起營運

隨著台積電熊本廠2024年量產,當地經濟發展迅速升溫,商務差旅需求大增。旅遊業者DoMo集團看準商機,2023年挹注30...

科技業主管反而超容易失業?過來人曝「每年都戰戰兢兢」:養成3習慣保持競爭力

今天看到一篇科技業高管中年失業找不到工作的文章,覺得很感慨。

饗饗爆食物中毒…同集團的「旭集」照樣去吃! 股添樂:會是近期最乾淨、體驗最好的

饗賓集團旗下品牌,一個人要價近2000的「饗饗」昨天爆發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剛好我今天要去吃旗下另一個品牌「旭集」。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