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俄羅斯爆規模7.4強震「日本也警戒」 日氣象廳:北海道至沖繩發海嘯預報

台積電嘉科廠「50噸板車翻車」廠區停工 2個月內4起工安意外

影/越南下龍灣船員遭爆「天候突變拒絕返航」!男還原逃生過程

台灣規模6強震創25年新高 專家:房市出現五大現象

示意圖/記者游智文攝影
示意圖/記者游智文攝影

921大地震今天滿25周年,全向科技房產中心指出,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資料顯示,25年來台灣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震共有83個,其中今年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烈地震已高達10個,創25年來新高。

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表示,面對頻繁的強震,大家都會怕,今年台灣房地產市場也明顯看到五個現象。

第一,地主老屋都更或是危老重建的意願攀升

目前屋齡30年以上老屋屋主,普遍對於都更或危老重建都有相當高的意願。從政府數據就可發現,到今年7月底,危老條例通過短短約7年,全國危老重建計畫受理件數已高達4088件,顯見地震頻發下,民眾對於老屋重建相當積極。

第二,民眾買房會開始詢問建案的耐震力

今年強震發生太多次,學者警告未來可能會有芮氏規模8的強震,民眾也擔心大地震震發生將成為「新常態」。因此,購屋時都會詢問建物耐震力,特別是預售及新成屋案,建物耐不耐震成為買房時的重要依據。

第三,建案迎合市場需求,紛紛增加成本來提升建物耐震係數

目前建案耐震度都符合921之後的新法規規定,以雙北來說,法規僅要求新建案要能耐震0.24G以上,但為迎合市場需求,今年很多建案加強結構,即便增加成本,也要將耐震系數往上拉,來增加安全性與建案賣相。

第四,耐震建案變成市場的香餑餑,越耐震人氣越高

今年耐震建案市場需求明顯提升,從591新建案活躍榜資料就可以看出,目前強調建案耐震性的建案,在地區多擁有高人氣,耐震成為熱銷與人氣的重要依據。

第五,耐震宅價格高,卻賣得好、賣得快

現在民眾普遍要求建案要超越法規,即便付出多一點預算也在所不惜。從近年火熱的新店央北重劃區就可發現,大多數建案會強調耐震性,而且,越耐震價格越高。

劉永昌指出,業者、民眾重視建築安全,是好的發展方向,不過營建成本高漲,造成興建耐震建物阻力,建議政府給予更多獎勵,民眾與建商也可多參考歐美日的新卸震技術,讓人人都有機會住在耐震安全的房子。

資料來源/全向科技房產中心
資料來源/全向科技房產中心

強震 建案 921大地震

延伸閱讀

人類意識並非來自地球? 專家推超維度說法引爭議

新北近2年虎頭蜂數量變多 專家憂「沒冬眠時間」

與中毒案有關?台東阿嬤家中發現「芬普尼」 植物專家這樣說

洪健益再爆料 京華城拿照隔天火速「假開工」 欺瞞銀行融資

相關新聞

錢去哪了?全民普發1萬元再掀論戰…《聯合》粉絲團炸鍋:追問超徵流向、舉債合理嗎

「普發1萬元」議題再度引爆網路熱議,《聯合新聞網》粉絲團湧入大量留言,民眾聚焦超徵稅收去向、政府舉債發現金是否合理,留言區正反聲音持續交鋒,顯現社會分歧與民意沸騰。 原始新聞針對普發現金1萬元是

普發1萬為何需要舉債?引政府3800億帳目爭議…觀點正反激辯!

近期「全民不普發一萬元」議題持續延燒,PTT股板上再次爆發激烈論戰。有網友以會計角度質疑政府超徵稅收與特別預算帳目運用,認為財政邏輯不通,政府「說好的錢到底去哪裡?」引來正反兩派激烈交鋒。 編輯

普發1萬得舉債?卓榮泰坦言「內心交戰」政府預算細節曝光…網全炸鍋

藍白聯手在立法院通過「普發1萬」特別條例,全民現金大紅包話題沸騰,但行政院長卓榮泰17日記者會親上火線,直言政府沒多餘的錢可普發1萬,若要硬上,行政院勢必得舉債。他坦承「發不發,我內心交戰!」強調願意

員工被要求擺拍?台電官方開嗆電力產業工會:不容被誣衊

台灣電力產業工會16日發布聲明,拼命搶修復電但拒為公司擺拍、拒當撥補台電千億大內宣的素材,台電也反擊了,強調台電同仁颱風...

新光三越董座爭奪戰落幕 吳東昇續任、吳昕陽任副董兼總經理

新光三越董事長爭奪戰落幕,董事長吳東昇續任,而現任總經理吳昕陽則被選為副董事長兼董事長,意味著新光金創辦人吳東進布局成功...

南京紅姐1700男約事件震撼!小王小大:台中「一樓一鳳」同樣反映情感現象

南京近期爆紅的「紅姐」事件引發台灣社群熱議,38歲的紅姐雖外型不符主流審美,卻號稱曾與近1700位男性有過約會與互動,讓不少台灣網友驚呼:「第一次覺得人生很失敗,居然輸給紅姐!」小王小大節目開頭坦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