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印航空難前機艙內「電子設備都故障」 乘客拍攝影片曝光

搶威力彩12億!命理師曝本周3類人如「行走的財神」 做1事成致富關鍵

印度航空空難1名乘客奇蹟生還,墜毀竟是罕見原因?

台灣綠電屢創佳績 為何總與貪腐畫上等號?專家提解方

根據《遠見》8月號封面故事進行的民調,全台近7成民眾對台灣發展綠電沒有信心。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遠見》8月號封面故事進行的民調,全台近7成民眾對台灣發展綠電沒有信心。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遠見》8月號封面故事進行的民調,全台近7成民眾對台灣發展綠電沒有信心,認為官商勾結弊案過多,意味綠電在部分民眾心中,已與貪腐劃上等號。專家認為,會有這樣的狀況,與綠電市場自由化、發展再生能源同步推動步調過快有關,加上政治因素、媒體渲染,形成了刻板印象,而如何將綠電的貪腐標籤撕下,能源署也提出了解方。

為了緩減溫室效應對地球的傷害,全球各國紛紛制訂自己的淨零碳排目標,要求供應鏈進行能源轉型,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已於去年上路、美國也在推動類似制度,且全球重要指數如MSCI,也將永續目標納入評比,得分高低牽動投資人的青睞指數。總總原因,推動產業如火如荼的進行「綠化」大作戰。

而對台灣來說,推動再生能源還有更高一層的目的:提高能源安全。能源署副署長李君禮透露,目前台灣使用的能源,逾97%須靠進口,自產能源僅2-3%,而缺少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的台灣,要提高自產能源,只能大力發展光電、風電、地熱……等再生能源。

民眾疑慮綠電,專家:因面臨兩項制約

因此,8年前蔡政府全力栽培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並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台灣尼阿斯有限公司再生能源與永續顧問總監黃敬文指出,在亞洲區除中國以外,台灣就是最完善的再生能源市場,吸引許多外商前來投資,整個Business Model(商模)也建立起來了。

只是在這樣的佳績下,8年發展下來,民眾對再生能源的疑慮卻有增無減。《遠見》近期進行的最新民調統計,就有69.6%民眾認為「綠電市場不健全、易被大企業壟斷」、68.9%認為「官商勾結的弊案太多」,顯然已將貪腐的標籤貼在綠電上。賴政府上台後,法務部啟動「靖平專案」,訴求強力掃蕩綠能貪瀆,目前已查獲多位民意代表、公務員涉案。

圖/遠見雜誌提供
圖/遠見雜誌提供

黃敬文認為,會出現這樣的囧境,在於過去台灣推動再生能源時,面臨兩項制約:一是非核家園,逼迫政府必須讓從無到有的再生能源產業不斷提速,為了求快,自然就會出現一些弊端。

另外一個因素是,台灣綠電市場自由化、發展再生能源同步推動,民眾對於「電價」有自己的既定想法,看到綠電的價格是傳統電價的數倍,自然會將貪腐的標籤貼在業者頭上。

「以歐洲來說,他們電業市場早在30、40年就已自由化,再生能源是最近這20年才在發展,這個觀念(電業市場自由化)太新了,而台灣社會其實並沒有那麼資本主義。」他解釋道。

翻閱最高檢查獲的所謂「綠能弊案」,重災區多屬土地開發案,而土地開發這個議題積累的弊案疑雲,數十年來在台灣所在多有。

再生能源開發,本質為土地開發

黃敬文坦言,所謂的再生能源開發,本質就是土地開發案,不論是陸域、海域,基本上就是將那塊土地拿去再利用,而一旦涉及到土地開發,就一定會有巨大的利益分配問題。綠能開發案雖說風險高,但相對的獲利也高,台灣民眾看到綠電價格那麼高,加上媒體、政治人物的推波助瀾,很自然就會將「圖利」標籤貼在業者身上。

另外,目前台灣的本土業者,正在學習歐美的發展方式,將開發與營運拆開,「有點像預售屋的概念,電廠就像那棟房子,開發商一蓋好就賣給營運商。」一家開發商底下會有多個專案,一個專案就是一個電廠,而每個專案的販售時間共有兩個,一是拿到許可、二是廠蓋完後,不了解狀況的人,容易讓人以為這家發商底下有多個「空頭公司」,特別是拿到許可就賣掉的第一種狀況,更讓人懷疑有「權力尋租」的空間。

「這種開發、營運拆開的模式,不能否認有不肖業者將之當作洗錢的方式,但以歐美市場來說,基本上沒有人是用這種方式來洗錢。」因為當整個制度跑得愈順、大家愈習慣,就不會有人認為這種開發模式有問題。換言之,這是民眾的信任問題。

習慣低電價,民眾不喜歡電廠賺錢

除了信任問題之外,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台灣民眾習慣低電價。「台電有被規定每年的毛利率是多少,這代表一件事,台灣民眾並不喜歡給台電賺錢。」所以當再生能源開發商的獲利超過10%的時候,就會覺得這是暴利、不合理。但其實再生能源在國外的發展狀況,業者獲利超過15%、20%的案例比比皆是,因為開發再生能源雖然獲利高,風險也不小。

他舉一個先前輔導的案件,這位外商先前看好台灣的再生能源市場,前期就砸了好幾千萬元,結果在今年初宣布退出台灣市場,「說退出就退出,幾千億元就這樣打水漂。」

「綠電貪腐這件事情被誇大了!」李君禮受訪時強調,雖然許多人對綠能存在貪腐說得繪聲繪影,但真的要他們舉例,其實只有少數個案,且這些個案是不是真的綠能貪腐,甚至都尚未定案,「99%的再生能源業者,其實都是正經在經營。」

他觀察,外界對綠電業者所謂的不當行為,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綠電蟑螂,這一部分人並非違法,而是利用政府的機制來套利。比如說過去大家在說的「饋線蟑螂」,跟台電申請發電容量後,占著茅坑不拉屎,等人出高價將手上的發電容量買走,類似「黃牛票」的概念。這部分必須要透過制度面去解決,而台電在先前已修改規則堵上漏洞,這類「饋線蟑螂」在近期幾乎已絕跡。

納入檢調,中央地方合作成立「打貪」平台

另一類則是存在真正違法行為,為了遏止,政府在2021年8月成立一個工作平台,將經濟部、內政部、農業部、法務部、地方政府……等各個行政機關納入,由於檢調單位也在工作平台中,相關部會只要聽到任何風吹草動,就會通知檢調機關進行實質調查「打貪」。

李君禮認為,過去綠能開發存在爭議,主要是一些人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生活遇到困境。例如漁電共生,過去地主和業者簽訂的契約,多忽略養殖戶的存在,導致他們的生計遇到困難,因此政府近期強調要「公正轉型」,將養殖戶的角色也納入到漁電共生的契約中,「如果養殖戶不同意,這塊地就不能用了。」並訂定每個漁電共生廠的覆蓋率、收穫率不能低於一定數字,整個案子才能繼續進行。

他說,民眾對於陌生、新的東西,心裡多多少少會感到恐懼,對於坊間一些錯誤理解,必須有耐心、不厭其煩的解釋。比如說,有些人擔心光電廠有所謂的熱島效應,「我們有去量過,光電廠跟附近村落的溫度並沒有不同,這都有科學數據。」或者是為了顧及民眾的「視覺」要求,相關單位持續滾動調整,訂定光電廠的景觀視覺標準,「目的都是希望大家能接受,唯有如此,台灣的能源轉型才能更順利推動。」

把錯誤的綠電「貪腐標籤」撕掉

要能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貼在綠能身上的貪腐標籤必須被撕掉。李君禮坦言,「標籤一旦被貼上,就需要很多的努力才能把它撕下來,」如果大家一看到再生能源業者,就帶著有色的眼睛看待他們,質疑他們是不是又來吵土地、賺取暴利,這對99%的業者來說,都是莫須有的罪名。

儘管需要花上十多倍的努力,才有可能將貪腐的標籤給撕掉,但李君禮樂觀看待,隨著再生能源普及、民眾的概念變清晰後,加上政府隨時進行滾動式修正,減少轉型過程傷害到的族群,台灣的綠能終將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本文出自2024.08.21《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電價 綠能 永續 弊案 再生能源

延伸閱讀

電力供給+綠能趨勢 重電、線纜股進入快速成長期

彰化、雲林鄉長向廠商恐嚇綠電工程價款 綠能掃黑遭聲押

雲豹能源子公司天能綠電 獲京元電子13億度綠電採購合約

中秋送禮做公益 唐寶寶用綠電生產手工餅乾

相關新聞

陶朱隱園為何賣不掉?專家曝3硬傷「也許這兩人有興趣」

陶朱隱園屋齡已7年,但實價登錄迄今沒有成交紀錄,這棟位處全台最精華地段─信義計畫區,以科技+綠建築+高規格打造的超級豪宅...

端午沒獎金拿傷心…「三節」不發違法嗎?律師:不一定!但有不能不發的情況

三節獎金不發會違法嗎? 端午節快到了,華哥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公司今年獲利不佳。能省則省,華哥決定不發放端午節獎金,希望大家共體時艱。 沒想到公告一出,員工差點把公司屋頂給掀了! 華哥趕緊來問律師

台灣正式邁入無核時代!立委警告:全民恐多繳上千億電費 網轟「用肺發電」

17日台灣核三廠除役,正式宣告「無核家園」上路,國民黨立委許宇甄痛批,這將導致用電成本飆升、供電不穩,全民將因此多繳上千億元電費。消息曝光,引爆網路熱議。 立委批能源政策「高碳、高價、不穩定」

台積電(2330)「晶圓主權」赴美投資太早出?川普關稅貿易戰…台灣還有什麼牌

美國對大多數中國進口品徵收的綜合關稅稅率,將從145%大幅下調至30%;中國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也同步從125%降至10%。根據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說法,這項協議建立在雙方針對芬太尼供應、經貿脫鉤議

國定假日多5天真的不行?黃崇仁一句話打臉全場:多放3、4天死不了人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修法,未來每年國定假日將增加5天,引發產業界熱議。不過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今(12)日受訪時直言:「產業已經放很多假了,多放3、4天死不了人!」 這番話立刻在PTT引爆討論,不少

光復節不該放?蕭美琴、林靜儀曾連署支持 網酸:時空忍術又來了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新增5天國定假日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包括光復節與行憲紀念日納入法定假日。不過民進黨多位立委跳出來批評此案是「討好式立法」、「令人作嘔」,引發爭議。網友隨即翻出過往紀錄,發現副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