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選書/面對改變 善用動態穩定力
許多心理學研究指出,我們在任何時刻的幸福感,相當於我們面對的現實與期待之間的落差。當現實符合或是超出我們的期待,我們就會覺得開心。當現實不如我們的期待,就會覺得失望。
「動態穩定力」係指適應改變的新模式,內含預期的元素,假如你預期有狀況會發生,那麼當你處於失序狀態時,比較不覺得痛苦。因此,堅韌的彈性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設定適當的期待。
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神經學研究團隊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線》期刊的論文揭示,大腦一開始會預測某個情節,然後根據現實的變化不斷做調整;預測愈符合現實,我們就覺得愈舒服,消耗的能量也愈少。最新的研究顯示,期待不只影響我們對當下體驗的覺知,以及對過去體驗的記憶,它也在許多方面影響我們面對未來的態度。
例如,當一個精疲力竭的運動員聽到有人對他說,他已經很接近終點線了,他會突然覺得沒那麼累,並得到一股神奇的力量,很可能是他的大腦預期終點線就在轉角處,於是他不再保存實力,把所有的精力釋放出來。結果事實並非如此,當大腦發現真相之後,這名運動員就再也無法得到向前衝刺的體力了。我們的大腦沒那麼好騙。
我們發現,大腦是一個預測機器這件事對我們有很大的益處。然而,當我們的期待與現實有落差時,會感到很意外。這個落差愈大,感受到的痛苦也愈大,在心理與生理層面皆是如此。當我們的預測與現實有很大的落差,我們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才能讓我們的認知達到與現實一致的狀態。我們的期待愈失準,就會產生愈大的問題,因為大腦與身體天生有保存能量的傾向。
就許多方面而言,我們所體驗到的意識指的是,大腦不斷產生的思緒與感覺,這些思緒與感覺使我們知道預測是否正確。假如我們的預測是準確的,會覺得開心,想法也大致上保持平靜與正面。假如我們的預測過度樂觀,會覺得不開心,而想法也會變得負面。
悲劇性樂觀指的是,知道人生必然有無可避免的痛苦與苦難,但仍然帶著優雅與堅毅的態度向前進。研究顯示,以悲劇性樂觀的思維面對人生的人(尤其是預期人生中一定會面臨改變與困難的人),當他們面對壓力時,身體和心理會產生對自己有益的反應。他們感受到的痛苦比較少,性情更堅強,而且比較可能在環境發生變動之後超越困難,繼續向前進。
試想一下,一個小孩子在學走路、學跑的過程中,要跌倒多少次,身體可能會有撞傷和瘀青,但肯定不會像大人一樣覺得那麼痛,或是那麼容易洩氣。這個年紀的孩子不會期待過程不辛苦,他們已經準備好要面對現實中的困難。
我需要清楚指出,悲劇性樂觀指的不是主動去找苦頭來吃。我真心覺得,假如我們可以避免受苦,就應該努力避免。悲劇性樂觀指的是,意識到苦難是無可避免的,我們在人生中有許多練習的機會,而且我們多少可以決定要如何面對苦難。
悲劇性樂觀能幫我們把壓抑、自我欺騙、自我論斷、反芻受傷記憶與絕望拋開。這會為我們開啟新的空間,使我們能緊緊抓住明智的盼望,並以明智的行動面對眼前的處境。
(摘自《一流的人如何擁有動態穩定力》,天下雜誌出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