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數位轉型 提升緊急應變能力
台灣產業因為使用大量危害性高的化學品,一旦工廠的化學品管理不當發生意外,往往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本文以美國專家提出的「危害物質災害應變程序(H.A.Z.M.A.T)」為架構,淺談數位工具在化災緊急應變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一、 H(Hazard Identification):危害辨識
在意外發生的第一時間(數分鐘甚至數秒鐘內),如何讓第一線人員正確辨識化學品的種類與特性,是整個緊急應變程序的重中之重。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將分散於廠區、倉庫、實驗室的化學品「安全資料表(SDS)」建置於專屬的化學品管理系統中。做好源頭資料的建置,後續的管理作為包括:列管分類判斷、危害標示、廠區配置圖、申報作業等,才能陸續到位。
二、 A(Action Plan):擬定行動方案
指揮官在短時間內要擬定有效的行動方案,必須及時掌握全場域的化學品、機器設備、人員等分布位置。由於上述項目多是處於變動的狀態,會因為當日的生產計劃、生產規模、生產時段有所不同,以IoT、AI等技術建立關鍵的「資訊流」,不只是為了平日的生產力提升,更是為了災害發生時給予指揮官分秒必爭的救命資訊。
三、Z(Zoning):劃定管制區域
化學品災害應變時要劃分出來的三大區域(災害區、除汙區、安全區),所需要的防護器具等級、人員管制條件均有所不同。管理者應該將廠區內化學品的運作、儲存地點等資訊,平日就提高「數位化」的程度,避免各種人為管理產生的盲點或漏洞。
四、M(Managing the accident):建立應變組織及體制
緊急應變小組要在救災如作戰的現場發揮效果,小組成員之間除了要有效溝通(包括電話、通訊軟體等),也需要建立資訊共享的「戰情中心」或「管理儀表板」。簡言之,還是回歸到「數位轉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目標:建立即時正確的資訊流。
五、A(Assistance):請求外部支援
上述程序做好數位化之後,才能在請求外部支援時,將正確的需要支援項目(如:消防、人員、器材、物資等),以最快的速度告知正確的對象(如:主管機關、協力廠商、關係企業等)。
六、T(Termination):善後及檢討
在科學化管理的今日,一切的檢討改善措施最好都以「數據」來呈現,從災害損失的統計、緊急應變作為的速度、未來風險的預測等。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無法量化的事情,就很難去管理。」共勉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