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營/王英隆 小事當大事 創銷售奇蹟

全球數位天線大王與台灣行車記錄器霸主大通電子,從第一代專注研發的王鄭晰,到第二代策略靈活的王英隆,在兩代人的轉型經營下,創造出一波波的銷售奇蹟,不但讓大通的產品遍布全球,更成為隱形冠軍。
尤其,深入分析發現,大通電子執行長王英隆「順勢而為」的策略經營心法,正是成就大通電子數位天線和行車記錄器第一品牌的關鍵。
強波器奠基 開創事業
大通電子創辦人王鄭晰,畢業於台中高工電子科,民國50年代原本在政府電信單位服務,王鄭晰辭去人人稱羨的鐵飯碗,開了間小工廠組裝電器,太太謝阿柳澤負責經營電器行,夫妻倆聯手打拚事業。
當時正值台灣經濟起飛,電視機成了小康之家的基本配備,但當年形如魚骨傘架的天線收訊差,得加裝強波器,影像才能清晰。
這是老一代人的深刻記憶,強波器雖對訊號大有幫助,但家家戶戶都有「調天線」的深刻記憶,公寓大樓頂樓遍佈著密密麻麻的天線架,住在山區的民眾更痛苦,只差看風向外,沒搭配著風水一起看。
在月薪水平均400元的年代,一支強波器要價1,000元,普通家庭根本負擔不起。因此,喜歡動手研發的王鄭晰,就自製改良版的強波器,一支只要300元,馬上熱銷全台。
憑藉在八卦山練就得一身好本領,改良強波器與天線成了大通電子的創業基礎。
1970年代大通電子成立後,迅速打開東南亞與美國市場,但也遇到市場飽和的停滯期,1998年王鄭晰把在台北工作的兒子王英隆召回,適逢第四台寬頻興起,大通著手研發生產有線電視器材,包括纜線器材從生產到銷售,全部一手包辦。
2003年數位興起逐漸廣泛應用,大通立即跟上這波潮流,研發數位天線與機上盒,改良推出數位天線後,得到客戶一致好評。
重點是,數位天線的利潤相較類比天線更好,而且數位整合度高,周邊商品可以系統化地推出。
王英隆直言,這波轉型很多廠商沒跟上,關鍵原因是商家的腦海中沒有「數位概念」,而大通的生意經則是一個「活」字,就像當年在八卦山調天線般,懂得「順勢而為」。
其中一段有趣插曲,王英隆談起頗為自豪:「當時沒有『數位天線』這個名詞,是我第一個喊出來的。」從此以後,數位天線與數位機上盒成為大通的銷售主力。
嗅覺敏銳 商機抓得住
單憑數位和類比天線的不斷創新改良,大通就橫掃歐美市場,近年更順勢拿下有2億人口的印尼。「別小看天線和強波器,在幅員廣闊的國家,住戶仍苦惱著訊號不良的問題,或是開發中國家,類比市場需求仍相當龐大。」
大通天線逐年推陳出新,贏得歐洲市場關注,因為大通將數位天線的外型款式變得更現代化。白淨素雅的長方形薄片靜靜放在牆角,沒注意還以為是裝飾品;王英隆笑著說,「現在流行北歐風,大通嗅覺向來靈敏。」
從魚骨傘型的類比天線,到寬頻電纜器材,再到數位天線機上盒,大通電子總能跟上時代潮流,不過,這還稱不上巔峰。
2012年,王英隆聽到身邊朋友都在抱怨行車記錄器拍出來的畫面模糊,連車牌都看不清楚,此時王英隆露出一絲微笑,「機會又來了!」
台灣每年有40萬起車禍糾紛,足見行車記錄器的需求潛力,但市場已有不少品牌,累積多年視訊經驗的大通,該如何殺出血路、一別苗頭?
經研究調查後發現,行車糾紛最高比例來自靜止狀態,也就是說,停置中車輛莫名其妙的被撞翻或是惡意刮傷,若調不到道路監視器,只能自認倒楣,再不然一些夜間光線不足的小碰擦撞,根本錄不清楚。
大廠牌都在搶奪汽車記錄器市場,畢竟車主較能承擔費用,或是早已成為車廠的基本配備,但最痛苦莫過機車騎士,消費能力有限,又是最易發生糾紛一族。
大通率先定位「停車也能錄」這項特殊功能,並改良攝影鏡頭的清晰度,王英隆苦笑說,機車行車記錄器比汽車難做,因為要在戶外接受日曬雨淋的考驗。
但這就是大通長年累月「以小博大」的市場經驗。天線強波器小玩意,大廠懶得做,小廠拿貨外包不研發,「唯有大通總把小事當大事做」,等到大廠驚覺市場如此之大時,消費者早已被大通牢牢釘死。
王英隆說,大通特別在機車記錄器下功夫,由於價格無法賣太高,市場多是一般產品,但大通卻認真下足苦工,用到IP67防水等級,影像調校非常用心。
也因為大通的品牌名稱「PX,即Picture Excellent」,清晰畫質及影像的意涵不言可喻,這番策略堅持下,大通在機車記錄器市場,拿下台灣近七成的份額。
王英隆說,每當他旅遊各國時,看的不是山川美景,而是地形地貌與居民比例,觀察著隱藏的天線市場,就像當年那個在八卦山迎風架天線的少年,敢爬得高,也看得遠。
▪ 老公蹲廁所都「1小時以上」想裝冷氣 網看1點全點頭:必須裝
▪ 新竹供給來了!今年都更、危老案創歷史最大量
▪ 未蓋好先轟動!台南新豪宅王出爐 每坪54.1萬創新高
▪ 竹科獎金減!竹北房市近2年交易量腰斬 價格反漲3成原因曝光
▪ 最夯機捷宅在這站 兩年成交逾1,500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