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威尼斯遊覽車墜毀爆炸至少21死12傷 市長:現場慘如世界末日

曼谷暹羅百麗宮百貨掏槍釀2死5傷 14歲嫌犯精神狀態混亂

早晨財經速解讀/就業太強勁?10年債殖利率再創高!拜登2024恐有通膨大變數

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繁榮經濟背後 生態付出代價

有學者依據產業對水、空氣、光、土壤與噪音的汙染,調查出對環境影響最嚴重的產業,依序是供電與熱的燃料工業、運輸業、製造業與建築業、農業、食品零售業、時尚產業及科技業。其中特別關注產業對空氣、水與土壤的汙染,因為這些對環境與人的影響更甚其他因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空氣汙染導致每年約700萬人過早死亡,超過20億人生活在水資源匱乏的環境,且數字隨著氣候變遷與人口成長持續增加,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產生4億噸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的有毒廢棄物。

能夠創造巨大財富但又同時排放最多溫室氣體的產業幾乎都跟化石燃料有關,雖然國際上對使用化石燃料有愈來愈多管制措施,再生能源的建制也屢創新高,但至今仍然沒有一項替代能源可以有效取代它,其他被列為高汙染產業所生產的產品或者製程也都與化石燃料有關。

化石燃料除了作為能源之外,還可以用於生產塑膠、化學纖維、藥妝產品、清潔劑、合成橡膠等用於大眾日常生活的消費品。

根據聯合國統計資料,自2009年開始中國大陸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產出國,時至今日仍未曾改變其排名,大陸製造業產出量近全球的30%,其次是美國、日本、德國、印度,對照化石燃料排放量大陸31.1%、美國13.9%、印度7.5%。

中國大陸地大物博,人口14億位居世界之冠,除了豐富的物產之外,相對低廉的勞工薪資成了資本主義下以效率為首的分工方式之首選,強大的內需市場除了使大陸發展出一套自有的社會運作模式,同時為其他地區生產商品銷往全球,但這過程中所有的副產品也都留在中國大陸這類開發中國家。

運輸業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五分之一,其中最多來自汽機車、卡貨車等公路運輸,航空運輸位居第三。隨著財富增加,每個家庭愈來愈有能力負擔個人交通工具,雖然電動車的技術愈來愈成熟、市占愈來愈高,但相較於整體而言仍然很低。

除了電力儲存的問題之外,最終還是回歸電力來源,若無法解決化石燃料發電的問題,縱使電動車普及也無法改變高碳排的問題。

建築業的運作幾乎涵蓋此調查的所有汙染,原因來自建築過程會消耗大量的原物料,聯合國統計2015年至2020年間,每年約砍伐1,000萬公頃的森林,建築過程中除了挖掘土地之外還會引起大量懸浮粉塵,造成空氣汙染也會混入地下水,噪音必然無可避免,且受破壞的生態系統使原本棲息的生物無法繼續生存,改變土地使用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謂全方面破壞,這與農業是共同的問題。

畜牧業產生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是甲烷與一氧化二氮,甲烷主要來自動物腸道發酵與糞便儲存,飼料與肥料的使用會使土壤排出一氧化二氮,降低有機碳量,土壤可以儲存二氧化碳,過度使用肥料的土地會造成鹽化,使微生物不平衡,植物因此不易生長,使得農民施下更多肥料以維持作物生長周期。

雖然自由開放並非每個國家的治理方式,但就商業市場而言,資本主義已經主導了全世界的經濟發展,分工帶來高產能也帶來國與國之間、階級之間的貧富差距,多年下來強化了國家之間的民族主義,以資本論成敗,氣候變遷雖然席捲全世界,但在探討責任歸屬的議題時卻用相同的思維評價排碳者。 (五之二)

化石

延伸閱讀

櫃買中心挺性別平權

避免葉門外海老舊油輪漏油 聯合國買船移除存油

台南市大新營區連日臭味惹民怨 環保局逮到禍首是它

聯合國新任人權大使 遭批對中態度過軟

相關新聞

買房後周圍空地蓋起新大樓視野全遮住! 資深房仲:難避免幾乎是遲早的事情

買現在這間房子時,你早就該有心理準備「對面空地蓋起來是遲早的事」。

房市其實很熱…政府統計是落後指標? 第一線從業人員:這個月公司成交好幾戶了

「很好啊!我們昨天又成交一個案子了,這個月公司已經成交好幾戶了」。

吃到飽不怕被吃垮…消費者連吃回本都很難? 他:老闆唯「這策略」有可能輸

以「吃回本」心態去那種店的,他心中的回本定錨在售價。但店家拿的是批發價欸...

「安屎之亂」再起?好市多衛生紙降價 五月花和春風的策略應變是?

因為紙漿價格上漲,導致衛生紙價格2022年大漲,苦了消費者的荷包;2週前,指標性產品好市多科克蘭衛生紙率先宣佈降價,此舉是否帶動新一波價格戰上演,其他品牌會降價?又要用什麼方式攬客?

到處都要掃「QRcode」…吃頓飯個資免費送人!她提三建議:別隔絕了人情溫暖

只要「請掃一下QRcode喔」,我們的個資就免費送人,被予取予求的使用;但真的有必要,為了買一件衣服、吃一頓飯,白白送上個人資訊嗎?

颱風假「根本不是假」! 停班停課適用學校與政府機關…不包含私人企業

中颱杜蘇芮颱風讓高雄市連放二天颱風假。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