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平台/AI窗屏導覽 智慧觀光邁步
哼起「國民姑丈」羅時豐的知名台語歌曲「快樂的出航」,很容易就會聯想到充滿熱情的高雄港都,去年底南台灣首艘智慧「史奴比」渡輪也在旗津棧貳庫現身,船上搭載經濟部技術處補助工研院開發領先全球的「AI智慧窗屏導覽系統」,透過一片「高清晰透明投影薄膜」,即可讓智慧導覽員帶你介紹地景與互動,讓窗戶「不只是玻璃」,開啟智慧觀光嶄新體驗。
工研院研發的「AI智慧窗屏導覽系統」已導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科學博物館等場域使用,率領研發團隊的工研院電光系統所研發組長陳光榮回憶,但在史無前例的狀況下,要在有限時間讓技術「上船」,確實吃了不少苦頭。
團隊每周往返高雄不說、連之前會暈船的成員,在長達一年的時間出海「訓練」下,不但克服顯示器在海上環境的痛點,也「免疫」不用再吃暈船藥了,「這應該是意外的收獲吧」!
陳光榮說明,「智慧窗屏導覽系統」技術具備人臉朝向辨識、手勢辨識與虛實融合互動技術,不僅如此,還要將AI-enabled智慧顯示系統,再搭配上「高清晰透明投影薄膜」技術,不要看這片輕薄的投影膜,它可是具有高穿透及清晰度,並搭配具邊緣運算之輕量化系統架構,滿足及時處理與運算需求。
為了要整合船舶影像辨識與資訊融合技術等這麼多軟體、硬體,難度真的很高,有時攝影機抓不到視線、有時軟硬體串接又秀斗,還要克服裝置在鹽霧、高溫高濕的嚴苛環境,只要一個環節卡住,就要全員揪錯找bug。
由於手勢辨識技術要能精確的抓取使用者手勢做出正確判讀,也要過濾使用者細微不重要的身體擺動、還不能放過任何可能的手勢,團隊在演算法開發上就花了非常多時間微調。
為了建構地景辨識的大數據資料庫,團隊更是不分天候從早拍到晚,就是要取得高雄港都每時每刻的景物地貌;印象深刻的是,一開始團隊都沒注意到的大挑戰——光線,由於上午、下午太陽方位不同,陽光在海面反射後也會影響畫面明暗,加上要兼顧電動渡輪在有限電力下,航行與系統都要順暢運作,團隊有時也要「校長兼撞鐘」擔任水電工,就是為了展現最完美的成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