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今上看36度、午後雷陣雨 下周漸入梅雨旺盛期慎防致災降雨

已領半年租金補貼遭討回 營建署認疏失還原真相

有關報載民眾已領半年租金補貼,卻因政府疏失需繳回補貼款。本報資料照
有關報載民眾已領半年租金補貼,卻因政府疏失需繳回補貼款。本報資料照

有關報載民眾已領半年租金補貼,卻因政府疏失需繳回補貼款。對此,營建署回應,補正資料均有稽核機制,以確保行政審查品質,對於因中央首次辦理本專案計畫,審查人員初期對作業尚不熟悉,致發生此個案情形,表示歉意,強調會藉此案例再加強人員的專業訓練,但依現行規定仍「不得不追回」。

媒體引述網路交流平台Dcard報導,有一名網友前年在永和租屋,申請新北市府租金補貼,也順利拿到一整年的補助,去年8月因房東不續約而搬到三重,新房東也答應他可申請補助,並與新北市政府人員聯繫、附上新的合約與補件資料;當時新北市承辦人員並告知,地方政府補助只到9月,10月起補助業務由中央收回辦理。

經過審查後,這名網友順利在去年9月收到內政部營建署資格審核通過的公文,並於10月起按時收到撥款,直到今年2月初,突然接到營建署承辦人員的電話,告知他登記的地址沒有登記居住面積,也就是他所租的房子並不是被課住宅用稅率、登記為居住用,不符補助資格,因此請他將這半年來所領的租屋補助款項全數退回。網民表示,所有補助款都用來繳房租了,身上根本沒有多餘的錢,「下個月開始吃土囉」。

營建署今天表示,為方便民國110年租金補貼戶舊戶申請「300億元租金補貼專案」,採用「舊戶帶入試算」服務,依據民眾前一年度提供給地方政府的最新資料進行試算。

營建署指出,本案民眾是在111年7月帶入資料後才搬家,雖為了領取111年9月前租金補貼,已按原規定提供給地方政府,不過營建署也須取得最新租約,審查通過後才可從111年10月接續補貼,可能在取得民眾最新租約的過程中產生時間差,112年2月初發現狀況時,就立即通知民眾。

營建署說,由於這次「300億元租金補貼專案」的房屋用途,規定是改採房屋稅籍資料是否以住家用稅率面積課徵為依據,部分舊戶承租的房屋,並未依照住家用稅率核課,因此有部分舊戶無法接續領取租金補貼。

營建署表示,發現本案時雖已核撥半年款項,但依現行規定確實未符規定,不得不追回,且補正資料都有稽核機制,以確保行政審查品質,對於因中央首次辦理專案,初期對作業不熟悉,發生該個案情形,營建署表示歉意,強調會藉此案例,再加強人員的專業訓練。

租金補貼 地方政府 租屋

延伸閱讀

租金補貼審錯?營建署:會加強教育訓練

「使用權住宅」助炒房? 財部釋疑

遭指大量出售國有地「間接助漲房價」 財政部澄清了

因審查疏失被逼吐回半年補貼金 租屋男怒問營建署「怎審的」被回:我也不清楚

相關新聞

美商會白皮書 嚴批我能源政策:能源轉型落後衝擊國家安全

台灣美國商會昨公布「二○二三台灣白皮書」,對於政府能源政策用詞嚴厲,認為台灣能源轉型進度「遠遠落後」,不但影響產業發展,...

南科發生壓降 聯電:部分晶圓報廢、機台重開機

南部科學園區下午發生壓降情況,晶圓代工廠聯電表示,生產受到一點影響,有部分晶圓報廢,另有機台需要重新開機,損失情況待進一...

台灣新車價比中國還「割韭菜」? 他:關稅高但額外成本少很多

多數普通人一輩子裡面,買過最貴的動產,汽車大概會是第一名。即使是平價國產品牌,也要動輒數十萬至上百萬不等。2022年台灣人均所得已經達到3萬3,565美元,折合新台幣大約102.7萬元,分期3年5載買輛國產車倒也不算太過艱難,但我們卻也很難無視和周邊國家相比新車價格明顯高昂的事實。

便宜日圓將沒了?傳日本央行6月將有大動作 他:巴菲特2原因大動作布局

老實說,受限日本央行宣布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美債假危機、美元加息市場預期影響,美日硬是從133又拉回141盤旋,Y大前面賺得開心,但現在從135一路扛到140.6佈單,卻還是覺得很開心,為什麼呢?

美債上限協商若真的未過…將有 「一兆美元白金硬幣」? 專家:法理上完全可行

也就是財政部靠著1兆美元的鑄幣替換聯準會帳上的1兆美元的國債債務,達到降低債務上限的目的。聽起來很神奇,但真的可行嗎?

缺水缺電、台商回流也無奈!東鋼黃炳樺:不能放棄核能

台商回流投資台灣有哪些風險與機會?富邦舉辦2023永續大未來論壇,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蔡志宏指出,缺水與缺電將成為產業發展最大的挑戰;東和鋼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炳樺則點出2050淨零規劃不可行,現階段不能放棄核能選項。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