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今贏/跨組織合作 各盡其責
合作夥伴A接受B委託到C公司查廠,評鑑結果讓C很不滿,B更是碎碎唸, A則滿肚子委屈;經過協商,希望由我幫忙解套。
訪廠前調閱書面資料,我認為內容引用具體,有理有禮,而且還有相關佐證,看起來沒麼問題,直覺告訴我,評等衍生的斷單斷貨,才是爭議關鍵。
為了避免公親變成事主,我請A預告再次訪廠,旨在釐清認知差異,不是推反前案,但是在開會時,C公司代表仍然滿心期望告訴各部課主管,希望大家好好表現,才能推翻前次評等案。
我只好重申,此次目的是為了釐清爭議項目,期望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在最短時間又不勞師動眾的情形下促成交易。複核過程,除了再次確認「所見事實」和現場設施活動流程進行比對,同時詢問主管相關意見,一位主管很無辜表示,上次廠驗時,根本沒聽懂稽核者的「專業提問」,才會答非所問,造成嚴重缺失。
相關事證確認完成,我向公司代表說明查驗結果和建議,代表喜形於色,讓我擔心他可能誤解,於是問他一個問題:「假如一開始,廠驗結果就判定持續交易,你們在乎這些問題嗎?」
代表面色凝重要我稍等,離席向董事長報告,十多分鐘後董事長進入會議室,再度交換意見,最後董事長告訴我,即使這次複核維持暫停交易,公司仍會針對相關問題,在最短時間進行改善;當場要求代表在一周內向客戶提交改善對策和完成期限,並希望我能提供一些建議。
次日我將查核報告提交AB公司,B高層也如期收到C公司對策,權責單位審查完成,決定先恢復交易,至於複核時間,則依照C規劃另作安排,A也鬆了一口氣。
《墨子.經下》提到「通意後對」,指出兩造溝通,必須確實了解對方對話內容和意義,自說自話無法促進溝通。「知道」和「猜想」完全不一樣,前者是真的了解,後者純粹猜測,運氣好猜對答對,否則會變成亂答錯答。意味著雙方對話不明所以時,最重要的是想方設法澄清答問。
以整起案例來說,三方各有目標立場;A受人之託,自然要忠人之事,必須了解委託內容是否合理適用,可行時提出以專業建議,不要純粹查水表。執行過程善用技巧實事求是,才能讓人口服心服,莫忘「客戶」無處不在,即使貴為欽差,服務很重要。
客戶具備買家優勢,承辦者居中連繫,勿陷入本位主義弄偏方向,以免製造困擾和騷擾,委託他方代勞代行,關注發展和做好備案,才不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接受訪查,勿大而化之掉以輕心,知道來者何人?所為何來?該做何事?有疑當問;看到報告漠不關心,自然會大失所望,有錯當改,才有大收穫。
跨組織合作,任何一方都在系統內,各司期望固然不同,關心自己關心對方,實踐各自責任,就會合作愉快,達成共同目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