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選書/準備金制的超額發行風險

就銀行家本身而言,發行超過他們的能力所代表的紙幣,是無害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無害的。事實上,這對社會是有幫助的。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流通中的貨幣愈多,就能使交易遠多於原本可能的交易量,因此承諾和產出也就愈多。與沒有錢的情況相比,錢能帶來更多的生產活動。
然而,僅限於「在一定程度上」。什麼程度呢? 確切的答案是精算學的主題,但我們通常可以預估。假設銀行家─讓我們稱她為卡特琳娜─剛開始的時候,每收一枚金幣到金庫裡,就發行一張紙張收據。
後來她注意到,在任何一天當中,最多只有十分之一的收據被拿來兌換黃金。這時,她可能會想到一個主意:為什麼不為金庫裡的每枚金幣,開十張或略低於十張的紙張收據呢?這樣她就不用太擔心無力支付,因此「破產」。
而且,她將使當地的貨幣供給增加十倍。她將獲得大量的鑄幣稅,當地經濟也將生產與成長得比原本更快。
中世紀晚期,義大利出現了很多卡特琳娜─也許這沒什麼好意外的。經過一段時間後,銀行家遍布了歐洲和世界各地。他們的作法後來被稱為「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總發行量當中只有一小部分被保留為「備用」,也可以說是「保留在金庫裡」。
這就是美國中央銀行的名稱「聯邦準備系統」中「準備」一詞的由來。只是現在的準備金不是黃金,而是其他的東西─我們很快就會談到。
但隨著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帶來的機遇,伴隨而來的是超額發行的風險,也就是可能會印製過多的黃金領取憑證。此外,以這類憑證衡量的貸款形式,可能會存在超額的信貸發放。
短期內,卡特琳娜發行更多的憑證或信貸不會產生成本,而且只要人們能用她的貨幣支付,每一次這樣的發行都會為她帶來真正的鑄幣稅收益。在肉汁源源不斷的情況下,她什麼時候該停止呢?
你已經可以從這裡看出,為什麼銀行在某種意義上,本身就是不值得信任的除非受到仔細的監管,否則銀行的「商業模式」本質上是危險的。銀行不斷受到誘惑,向經濟中注入過多的錢與信貸。它們很容易就會許下太多承諾,甚至超出它們一天能兌現的。
當它們過度擴張自己,人們蜂擁而來,用他們的收據贖回黃金時─也就是發生「擠兌」,銀行的紙張就會突然失去價值,貨幣供給也會突然縮水。
(摘自《通膨的恐懼》,樂金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