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寓言學管理/願景…績效管理的指北針

話說,黑冷的平安夜,一個小女孩赤腳在街上兜售火柴。天冷,女孩蜷縮著發抖,她試圖用火柴取暖,一點燃火柴,頓時感到火爐般溫暖,但爐火隨火柴熄滅瞬間消失;接著,她又一次次點燃火柴,陸續看到烤鵝、燭光耶誕樹、慈祥奶奶。第二天清晨,人們在牆角發現凍死的小女孩,以及她手上燒過的火柴梗。
人在絕境之際,需要一股力量,協助自己度過難關。這股支撐的力量,如同溺水者企望的浮木,如同寓言中的火爐、烤鵝、耶誕樹、奶奶,背後隱喻的是「夢想與希望」。
當團隊成員執行艱鉅任務,面對不可控的變局、不順遂的進度時,如同瀕臨絕望低谷。當被極度沮喪挫折的情緒,壓得快喘不過氣時,心中,總有「放棄」與「堅持」兩種聲音不斷糾結著。
此時,是什麼力量,幫助成員振奮精神、重整旗鼓,咬牙繼續「堅持」下去呢?
關鍵時刻,艱鉅任務背後所連結的「願景」,扮演著「火柴」般重要的角色。讓團隊成員知道自己奮戰的目的與背後的價值,知道自己為何而戰。
在願景導引下,即使再難,都能為「堅持」這端添些柴火,讓內心「堅持」的聲量大於「放棄」,而能持續支撐下去。
事實上,在績效管理架構中,「願景」便是置頂的指北針。不僅在團隊迷途徬徨時,能重新指引方向。更讓團隊以「願景」為終極目標,再透過一期期的績效管理循環,從期初目標設定、期中日常管理到期末績效考核,一步一步地向「願景」挺進。
可別小看這看似遙遠的願景,它除了能讓人在困頓時,仍保有希望外,願景亦賦予任務一個非凡的意義,讓執行任務者用截然不同的心境,看待自己的工作。
大家或許聽過「砌磚工人」的故事。
有位旅人路過建築工地,看到工人們在砌磚,好奇地一一詢問那些工人:「你在做什麼呢?」
第一位工人回答:「我正在築牆」。第二位工人回答:「我正在建造教堂」。第三位工人回答:「我正在建造能撫慰人心的空間」。
相同的工作任務,不同的心態,相信,做出來的成果,也有所不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之神米開朗基羅,歷經艱辛,折損健康,耗時四年半,方完成了西斯汀禮拜堂(Sistel Chapel)天頂濕壁畫《創世紀》(Genesis)。若不是懷抱願景夢想,輔以階段性施作,是難以完成這個曠世巨作的。
願景,可以讓人們有個精神寄託,可以讓人可以為了理想、信念,戮力奮戰。然而,再美好的願景,也有「賞味期限」。
如果團隊空有絢麗的願景,但沒有一步一步地落實,沒有讓成員看到逐漸接近長遠目標的進展。那麼,再怎麼有理想的團隊,也終將被日常的「茶米油鹽醬醋茶」磨光了心志。
久而久之,原本的「願景」,淪為遙不可及的空想或空談。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令人悲嘆的故事結局,美好想像缺乏務實的支撐,最終,成為一個警世的「寓言故事」。
願景,有助於凝聚團隊的向心力,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也是績效管理的大方向與中長期目標。
在願景的導引下,循績效管理的步驟,務實地落實;並設法讓團隊見到階段成果,共享勝利果實。才能讓願景持續發揮影響力,在團隊面對瓶頸與與挑戰時,還能甘之如飴,繼續前行。
(作者是知名企業培訓導師)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