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元專欄》台商撤出中國後 下一個海外基地在哪?

摘要
1.因中國封城、美國力推印太戰略、東南亞經濟發展快速等原因,最近台灣企業前進東南亞的腳步,有加快的趨勢。其中印尼、越南、新加坡值得注意。
2.印尼人口多且資源豐富,擁有全球最大的鎳儲量,而鎳是電動車電池提高能量密度的關鍵材料。因此,電池產業的投資在電動車的競爭中至關重要。
3.越南是目前台商最偏好投資的國家,但台灣對越南的戰略,不能侷限於設立工廠,未來應加強投資民生消費產業。
4.因港版國安法通過,資金大量移入新加坡,使新加坡成為亞洲新財富管理中心。此外,新加坡也是亞洲多國企業重要總部,現在更積極發展高科技。因此是第3個值得關注的國家。
最近台灣企業前進東南亞腳步,有加快趨勢。仔細分析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是中國封城,造成供應鏈斷鏈,外商轉移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第二是美國力推「印太戰略」,深化和東協國家的關係以對抗由中國所主導的「一帶一路」;第三是東南亞經濟發展快速,是下一個成長引擎。
首先來看供應鏈
在貿易戰下,外商如蘋果就逐漸將供應鏈分散,轉到印度和東協國家,但這些國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基礎設施不完善、人才和技術跟不上,以致疫情剛發生時,廠商又把大部分產能轉回中國。但前一陣子上海封城事件讓外商徹底覺悟,中國的「政策不確定風險」太大,這是外商無法接受的。
其次是「印太戰略」
川普時期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於間接放棄了亞太地區,後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由日本接手。最近美國力推「印太經濟架構」(IPEF),包含14個國家,大部分均為東協成員,說明美國重返亞太的企圖心。
5月拜登亞洲行前,與東協8國領袖在華府召開「美國與東協特別峰會」,深化彼此合作,提出多項成果清單。今年11月還要再開一次,把目前「戰略夥伴關係」,升級為互惠互利實質性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可見為了對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東協是美國印太戰略重中之重。
東南亞經濟快速成長
雖然疫情對東南亞經濟略有衝擊,但整個區域經濟正快速恢復。東南亞有6.5億人口,印尼有將近3億人口,菲律賓1.1億人,越南也有1億人。不但是生產製造基地,也有龐大國內消費市場。
在1990年代初期,台商曾在東南亞廣設據點,但中國開放以後,大部分企業把生產基地轉到中國去。現在由於中美供應鏈脫鉤,台商重新開始布局東南亞,但已遠遠落後亞洲其他國家。
台商最近在東南亞布局明顯升溫
我認為以下幾個國家特別值得注意:
第一是印尼,不僅人口多,而且資源豐富擁有全球最大的鎳儲量。台灣華新最近就在印尼投資鎳礦;印尼總統佐科威5月曾赴德州與馬斯克見面,談到在印尼設立亞洲另外一個超級工廠,甚至設立火箭發射基地的可能。上週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訪問印尼也與總統佐科威討論到,在印尼建立新能源車生態鏈,包括電池、儲能系統、四輪電動車和二輪電動車產業等。
第二是越南,越南是目前台商最偏好投資的國家,主要理由是投資環境佳、簽署很多經貿協定,且文化與台灣相近。全球也非常看好越南,香港首富李嘉誠也計畫投資800億美元於越南房地產。但台灣對越南的戰略,不能局限於設立工廠,未來應加強投資民生消費產業,如食、衣、住、行、育、樂等領域。
第三個值得投資的地點是新加坡。由於香港在港版國安法通過後,中國化色彩越來越濃,導致外商大幅度撤離。香港過去是亞洲金融中心之一,但目前很多資金已大量往新加坡轉移,其中也包括台灣人的資金,新加坡成為亞洲新財富管理中心。
除了金融以外,新加坡也是亞洲多國企業重要總部,現在更積極發展高科技。新加坡有半導體產業聚落,聯電最近也加碼投資新加坡。另外,近年新加坡新創產業發展迅速,剛被選為全球前十大新創城市之一。
最近中國電動車龍頭蔚來汽車,在新加坡第2次上市。主要原因是希望吸引當地高科技人才。蔚來汽車發現新加坡有很多國際高端人才,上市可吸引他們加入,這是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
總而言之,台灣必須要重新修習東南亞學分。撤出中國以後,台商一定要積極地走出去。少數半導體公司如台積電可前進美國,其他企業勢必要找尋新的海外基地,東南亞是全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爭取的市場。台商若不儘早布局,未來前景恐怕會越來越狹隘。
【延伸閱讀】
·台積電也聽他的話減碳 RE100主席:台灣可跟越南學習
·鴻海赴印度做晶圓會成功?印度採礦大王曝聯手內幕·全球第一個量產3奈米的晶圓廠!三星信誓旦旦,市場為何態度保守·BMW面試題》八百買進、九百賣出,這樣賺多少?一題看懂職場最重要價值
※本文由商周.com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