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搶進 要讓品牌飛上天
浩瀚的太空曾是大國強權政治角力場,如今是全球資本家關注的未來市場。46歲的日本富豪前澤友作成為第一個進入國際太空站的平民太空人,還「兼差」幫Uber Eats「外送」即食罐頭,將嚴肅的太空研究轉為娛樂與服務市場。台灣新創和創業者不落後,透過參與太空驗證和提供服務,想讓台灣品牌上太空。
今年1月13日,張量科技與歐洲的太空公司SatRevolution 合作,將張量的姿態判定與控制系統(ADCS)系統整合進 SatRevolution的一顆4公斤的微型衛星內,搭乘SpaceX的火箭,射入太空驗證。
張量科技執行長顏伯勳說,台灣在太空供應鏈中,多處在代工、元件製造等角色,能吃下的市場不大,需要能自主建立更多know-how,尤其是往子系統、系統層級的產品或服務去發展,更有機會在將來的商機中占得一席之地。
學界、業界都看好太空時代的服務和品牌商機,陽翼先進科技是張量科技的服務代理商,執行長張懷謙號稱要做「太空雜貨店」,提供各種深太空服務,包括產品送上太空驗證與測試,為衛星業者媒合發射火箭的企業。
2021年初,陽翼協助國家太空中心立方衛星(CubeSat)計畫中的飛鼠衛星發射;2023年要協助中央大學太空系,將科學酬載儀器送上登月火箭,進行深太空輻射和登月測試。
張懷謙說,五、六年前大家還懷疑星鏈計畫能否實現,才短短幾年,低軌衛星服務就已經商業化,未來十年科技大國不但要發射火箭,連美國都要重返月球。
他認為,台灣的衛星代工服務很強,產品更應該爭取驗證,進一步向「深太空」發展。
他以中央大學規劃送上深太空測試的科學儀器計畫為例,要知道產品能否在太空中應用,「只有送上太空測一次才知道」。他指出,產品上太空要面對高達200度的溫差、強烈輻射和電磁波,甚至搭乘火箭時的震盪也可能讓酬載儀器當機。
因此這也讓很多廠商卻步,「花很多錢驗證,將來怎麼獲利?」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也坦言,國際大廠都知道台灣供應鏈能生產、配合度高,但不通過認證,台灣供應鏈只能做星鏈加工廠。
張懷謙指出,不管是國家太空中心或是經濟部、科技部,應該在未來的太空計畫中,從國家主導逐漸轉移到與產業合作,釋出更多與民間合作的機會,太空不應只是科技與科學的名詞,而是產業和民眾可以看到與體驗到的實質項目。
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僅用五年時間,就從試飛到與NASA合作送太空人上太空站,還要送人類重返月球,太空技術發展速度超乎想像,過去十年磨一劍,現在要「十年磨十劍」,追上全球速度。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