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電動車發展加速 工研院:最快2035年產量贏燃油車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今天表示,遠距、零接觸模式將成為COVID-19後疫常態趨勢,帶動機器人、自動化、半導體設備發展。
關於綠能趨勢帶動電動車發展,工研院預估2035年至2040年,電動車產量將超越傳統燃油車;供應鏈在地化、區域化趨勢,將帶動全球三個供應鏈中心的形成。
展望今年台灣機械產業後疫常態趨勢,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經理邱琬雯今天在工業機械雜誌1月號專輯直播中表示,遠距、零接觸模式將成為後疫常態趨勢,與實體模式運作並行。
邱琬雯表示,遠距、零接觸模式持續帶動無人化工廠、自動化、遠距工作、遠距服務、遠距教學、線上商業模式、線上線下整合等新興業務持續發展;這也將驅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自動化和通訊及高速運算的半導體產業持續成長。
其次,在綠色運輸載具電動化趨勢下,邱琬雯指出,加速新能源車產業成長,技術發展最快者為電動車,全球車廠加速轉型,製造電動車需要的工具機、傳動元件等機械產業,須因應趨勢變化。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管理長王興毅預估,到2035年至2040年,全球電動車產量將超過傳統燃油車。
此外,在供應鏈維穩自主化趨勢下,邱琬雯表示,供應鏈朝在地化、區域化發展,後疫時代,預期將會出現北美(美國、墨西哥、加拿大)、歐洲、東亞(中國、台灣、日本、韓國)三個主要供應鏈中心。
王興毅指出,近年歐洲是台灣機械業者積極開拓的市場之一,另外,土耳其也是近2年台灣機械廠商積極布局的領域。
邱琬雯建議,台灣機械產業需要掌握關鍵議題和執行策略,全球化和區域生產將會平衡並存,遠距、零接觸(無人化)將成常態,企業必須具備韌性、不間斷營運成為目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