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元宇宙浪潮席捲全球
1992年,美國作家尼爾.史帝芬生(Neal Stephenson)出版了《潰雪》(Snow Crash)。在這本小說裡,他創造了「元宇宙」(Metaverse)這個新名詞,並預言未來元宇宙的可能場景。
「那條大街看不到盡頭,長達6萬5,536公里,比地球的赤道還長。」小說裡的元宇宙比真實的地球還壯麗,在這個虛擬世界裡,每個人都有個真實身分所投影的「分身」(Avatar)。
透過VR眼鏡,把自己的意識和感官與虛擬世界相連接,在其中社交、娛樂、學習、旅遊,甚至體驗一些在真實世界無法擁有的體驗,比如像貝佐斯、布蘭生這些富豪一樣去太空旅行。
其實,早在2003年網際網路就已經出現「第二人生」的虛擬世界,並且吸引了許多玩家。每個人在這個電玩遊戲裡可以隨意創造自己的角色,這是一個擁有自己的貨幣和運作規則的國度,2007年就擁有了500萬個用戶。
大家在第二人生裡購物、蓋房子、作生意,連BBC、路透社、CNN都在這個平台上發布新聞;IBM在裡面購買地產建立自己的銷售中心,瑞典政府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大使館,西班牙的政黨在裡面進行辯論。有玩家甚至通過買賣虛擬地產,兩年時間裡贏得百萬美元的現實資產。
這些過去人類向元宇宙探路的故事,也鋪陳出元宇宙的地基。歷經近30年的積累和發展,各項科技不斷的進化和完備,再加上疫情的催化,當2021年10月28日臉書創辦人祖克伯宣布全力進軍元宇宙之後,世人才大夢初醒。
原來,元宇宙的海嘯並非橫空而生,它和人類每一場重大的文明變革一樣,都是日積月累而來。只是世人並沒有意識到,那些在時間河流裡出現的點點滴滴,竟然拼貼出今天元宇宙的壯麗風景。
歷史總是不斷重演,對於新科技,人們總是高估短期可能帶來效益,卻又低估它所造成的長期影響。今天的元宇宙浪潮也是如此,根據彭博新聞社預估,2024年之前元宇宙相關市場產值將會超過8,000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集團的環球團隊更早在17年前便開始研究元宇宙議題,今天摩根士丹利所投資的「元宇宙概念股」已經粗具規模,例如在被稱為「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和3D遊戲引擎Unity Software都持有相當的股份。
目前全球被視為元宇宙概念股的企業正在不斷增加,根據一項名為「新創公司最熱門的科技關鍵字」的調查,2020年最火紅的15個名詞統統都已經在2021年被轉成「元宇宙」,從電商到色情網站,人人都把自己定位歸類成「元宇宙公司」。
到底什麼樣的公司才叫「元宇宙公司」?根據知名的VR平台Beamable執行長Jon Radoff的定義,至少可分為七個類型:
一、體驗:提供元宇宙體驗服務,例如遊戲和社群平台,像Fortnite、Snap。
二、導流:把人們吸引帶領到元宇宙,例如搜索引擎、App商店,像Facebook、Google Play。
三、創作:幫助創作者為元宇宙創造各種資產並從中獲利,例如設計工具和圖形工具,如Roblox、Adobe。
四、運算:將實體世界的物件轉換成3D的運算轉換,例如3D引擎、手勢識別,像Unity、Autodesk。
五、去中心化:將實體和虛擬世界轉移到更加去中心化和民主化的元宇宙世界,像IBM、Ethereum等。
六、人機介面:幫助人們進入元宇宙的硬體與週邊,如穿戴裝置、智慧眼鏡,像FB的Oculus、Apple。
七、基礎設施:半導體晶片、5G通訊等基礎科技服務,像Nvidia、AMD。
儘管元宇宙看起來還很新,但是已經讓人感覺無所不在。可預期的,放眼未來,更是元宇宙的大江大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