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生說法/光環效應
「欸,你知道嗎?我同事的老公最近因為詐騙電話而損失了60多萬耶!」閒聊時一位友人突然表示。「這有什麼稀罕的?我們這裡也有很多人接到了不同類型的詐騙電話!而且根據新聞的報導,已經有很多人都被騙了,只是有些金額沒這麼多而已。」大家紛紛表示。
「同事的老公不但是美國知名大學生化博士,也在國立大學內做到院長級職務,學經歷如此豐富,這麼聰明的專業人士怎麼還會被騙呢?」友人不解的表示。大夥兒不禁開玩笑回應,「那妳認為應該是怎樣的人才會受騙呢?」
在「光環效應」(Halo effect)的作用下,我們總喜歡將那些大家公認在生活或工作中學識淵博、受人愛戴,或腰纏萬貫之類的成功人士視為個人的圭臬,認為他們除了原本的專業成就外,對其他事情都具有一定的能力與智慧,能提供給我們有價值的見解。
這也是為什麼坊間許多廣告、談話節目、個人著作,或是一些公眾團體及組織總想找一些功成名就的知名人士來推薦、代言或是參與活動,增加主事者更具說服力的訴求。
至於在公司或組織中,那些位居要職的領導們也常常會被員工或下屬們當作模範,不但他們的意見倍受尊重,個人的想法也常被記錄下來成為這些跟隨者行事的準則。畢竟,官大就是學問大,光環效應在此更是表露無遺。
事實上,在眾人稱羨的加持下,這些某個領域的成功人士也經常會對不是其專業內的議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而在個人自尊的考量下,也不會輕易對他人表達自己意見的不足或是錯誤。
我們都了解,所謂的「一樣通就百樣通」說法,只不過是一個神話。由於每個領域都有其獨特的專業性,身處其中的人必須長期花精力聚焦學習,才有可能出類拔萃,因此,在個人時間有限下,我們怎麼可能對不同的領域都能如數家珍?
所謂的真知灼見,恐怕都是自己主觀地認定罷了。
因此,這恐怕也是那位學富五車的博士雖然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可能才高八斗,不過對於詐騙的技倆及人性的弱點並不清楚,同時再加上因個人的面子問題而不願承認自己被騙了,才有可能會造成如此重大的金錢損失。
只是,被騙了錢對個人而言是非同小可,但若比起因為公司或組織的領導者誤認自己的英明神武、無所不知,加上跟隨者盲目推波助瀾而出包的憾事,可能又只是小巫見大巫。
爬得愈高會不會容易摔得愈重,我們無法預料,不過人生中總有許多人性的陷阱需要被挑戰或克服。如何透過虛心的學習來面對它,並且有效地處理它,就是我們會不會持續成長的關鍵了。
(作者是資深企管顧問)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