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躍主流 智慧機械需才孔亟
汽車科技日新月異,汽車產業從發動機燃油車演進到電動車,爾後更隨著影像感知產品的廣泛使用,透過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自動駕駛已經成為顯學。
因此汽車業已從傳統製造業的一環,轉型為科技業;科技數位化的結果為全球帶來重要改變,汽車業在電動化與無人化等趨勢下,不需駕駛人介入干預的自動駕駛發展將是未來主流。
天下雜誌根據經濟部工業局調查指出,2020年台灣汽車電子產值預估逾新台幣2,700億元;高盛研究團隊日前在報告中談到,V2X(包括所有車用智慧服務)的全球市場規模,在2020年可能超越7.9億美元,從現在開始深耕都會運輸科技,將能走在產業最前端,並可藉此從汽車零件與技術供應商等角色,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的技術提供者。
根據經濟部107年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報告中指出,「5+2」產業創新相關產業整體來看,智慧機械產業與人工智慧應用服務產業等,是業者普遍認為人才不足的產業。由於政府推動「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帶動台灣精密機械升級轉型為智慧機械,同時加速各產業朝自動化、智慧化方向發展,預估2019-2021年間智慧機械產業人才需求將逐年成長,平均每年新增需求約9,000人。
而人工智慧應用服務產業由於網路品質提升與普及,以及大數據、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等科技興起,加快產業朝數位化與智慧化發展,進一步帶動產業投入人工智慧的研究與開發,預估2019-2021年平均每年需求新增1,737 人。
由於全球車輛產業走向電動化、電子化、智慧化及輕量化,特別是發展汽車電子及電動車產業,關鍵技術研發人才需求將更殷切。
面對人才缺口與斷層,若是因產業新趨勢(如自動駕駛、車體輕量)所帶來的人才需求,或許能推動在職培訓,勞動部協調提供業者培訓資源,朝智慧電動車相關電池、發動機等技術規畫;若是因產學間的落差,可透過產學合作專班,教育部協調開辦跨領域系統整合培育課程,或在現有課程中增列相關新技術培育。
此外,政府也可強化競才與留才政策,除營造友善工作環境並提升員工福利待遇水準,藉此提高優秀人才留在我國工作之意願,也可降低在職人員流動率。智慧車技術將是未來智慧城市的一環,無人駕駛也會是主流,無論是硬體技術發展或軟體人才培育,都有賴政府與民間合作,才能在國際競逐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研究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