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有心血管問題?魔鷹愛妻機上猝逝 醫曝與「2疾病」有關:恐引發肺栓塞

MIC 調查46%消費者曾用生成式 AI 最擔心 AI 虛假與偏誤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針對網友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概況進行調查,發布臺灣生成式AI行為與意向調查報告。46%網友曾使用生成式AI工具,年成長約一成,且18-25歲族群有高達69%曾使用,整體使用比率隨著年齡上升而遞減。

用戶使用的生成式AI工具,最多數來自企業付費(22%),另有13%來自機構付費,自行付費用戶為17%,整體仍有高達68%用戶未付費。

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柳育林表示,生成式AI工具已成為企業與個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近兩年企業對於擅用生成式AI工具人才越發重視,愈來愈多的企業與機構開始鼓勵內部學習與使用;從員工角度來看,使用生成式AI工具可提升個人在職場的競爭力,成為消費者願意自行付費的關鍵,可發現26-35歲族群自行付費比率最高(23%),曾使用比率的成長幅度也最高,年成長14%。

資策會MIC調查用戶的使用頻率,每天使用一次以上的重度使用者占9%,另有28%每周使用一次以上,而最大宗的使用頻率為每月1次以上(33%)。針對用戶使用工具生成的內容類型,最主要為文字(78%)與圖像(51%),除此,影音(27%)與程式碼(25%)皆不達三成。

進一步關注年齡層使用差異,18-35歲在生成程式碼的比率特別高,超過三成;46-65歲在生成影音的比率也超過三成,高於其他年齡層。資深產業分析師柳育林表示,主要用途仍集中於生成文字與圖像,且以特定產業的使用頻率最高,如數位內容產製等,整體消費者仍處於推廣使用的階段,使用頻率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預期將隨著企業與機構的重視、AI終端普及等,逐漸落實到消費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

除了用戶的使用狀況,資策會MIC也調查整體消費者對於生成式AI的認知與認同度變化,發現兩者皆有顯著提升。認為了解生成式AI者,從2023年24%提升至2024年40%、不了解者從47%降至29%;另外,將近七成消費者認同生成式AI有未來發展性,較2023年比率成長6%。

針對消費者對生成式AI應用的關注度與關注領域,資策會MIC表示,關注的比率較2023年提升約4%,有高達86%會關注生成式AI應用。針對關注領域,幾乎所有應用領域的比率皆微幅成長,前三名依序為媒體娛樂(66%)、教育服務(58%)、健康醫療(52%),其餘應用的關注比率皆約三成。不同年齡層關注的應用也有所差異,18-25歲較其他年齡層更關注教育服務、金融保險;26-35歲更關注零售商務;36-45歲更關注媒體娛樂、工業製造,而56-65歲更關注健康醫療、交通運輸。

資策會MIC表示,仍有93%國人對生成式AI發展表達擔憂,比率相較2023年微幅提升,前三大擔憂的議題依序為虛假與偏誤(64%)、過度依賴(60%)、隱私安全(47%),而其他議題如觸犯法規、就業衝擊也有三成以上,其中,虛假與偏誤、隱私安全、觸犯法規的擔憂比例皆微幅增加、過度依賴與就業衝擊的比例微幅下滑。

消費 AI

延伸閱讀

陸家嘴論壇開幕 陸央行宣布8項金融改革開放政策

好讀周報/AI助課業 美國青少年用ChatGPT寫功課接受度倍增

智慧經營/住商機構董事長陳錫琮 AI 出擊 做大成交生態圈

瑞銀:中國大陸經濟下半年成長動能恐放緩 政策有望加碼支撐

相關新聞

黃仁勳:我很想買一輛小米汽車 知道雷軍定會成功

Nvidia輝達(另稱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16日在北京舉行媒體會,黃仁勳表示,「我很想買一輛小米汽車。過去五年裡,中國的...

台積電第2季每股純益15.336元 每天開門賺進逾44億元

晶圓代工廠台積電結算第2季大賺3982.7億元,創下史上單季最賺錢的一季,每股純益15.36元,等於每天賺進逾44億元。

台積先進製程再迎大單 大客戶邁威爾客製化晶片新單落袋

客製化AI晶片巨頭邁威爾18日透露,新增兩家超大規模雲端客戶,並有超過50個為其他客戶客製化晶片的機會、看好相關商機有望...

台積電設廠傳雲林敗部復活 張麗善證實:保持密切聯繫 只欠「東風」

雲林縣近年積極爭取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進駐,但先前傳出台積電可能轉往屏東設廠,後又宣布在美擴大投資,半導體是否「根留台灣」...

台積電:考量市場與長期策略 2年內退出氮化鎵業務

氮化鎵(GaN)廠納微半導體(Navitas)宣布,旗下650V元件產品在未來1到2年內將從現有供應商台積電逐步轉由力積...

「服務超過27年」台積電亞利桑那州董事長異動 凱西迪將退休

台積電今日代子公司TSMC Arizona公告股東臨時重要決定董事長異動,凱西迪(Rick Cassidy)卸下TSMC...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