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藝術和科技 工研院、達明機器人、林茲藝術與設計大學簽訂MOU

在文化部的支持下,以「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為基礎,工研院日前與林茲藝術與工業設計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MOU),並帶領達明機器人(4585)跨足文化藝術領域、邁向國際舞台,為未來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增添無限想像。
此次MOU簽訂,有助於為達明機器人合作的藝術家,引進更多國際資源,後續工研院與林茲藝術與工業設計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Creative Robotics;CR)也有雙邊藝術家交換、實驗室等計畫。在此合作帶動下,達明機器人跨足科技藝術、文化科技等領域,也深化工研院與指標大學實驗室的產學合作,進行國際級技術展演。
為展現藝術和科技的融合,本次MOU簽署係由達明機器人所提供的協作手臂預先編程,代表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林茲藝術與工業設計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Creative Robotics;CR)創始人Johannes Braumann進行數位簽署,手臂完美重現兩人簽名,展現手臂的細節操作與穩定性。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周雅菁表示,文化部主辦「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希望更多資源投入藝術團隊,尤其是國際資源的交流,此次在與達明機器人的合作基礎上,透過MOU的簽訂,堆疊與林茲藝術與工業設計大學交流,必能擴大藝術家的合作網絡。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表示,文化部委託工研院執行「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賦予藝術創作科技能量,至今已有13組藝術團隊進駐,而工研院與達明機器人過去也已有深厚的合作關係,此次將合作量能擴展至藝文產業與國際研究單位,希望能進行台灣重要內容與技術推廣,後續更進一步帶動工研院、達明機器人與CR多邊交流,包含推動藝術家與實驗室的交換計畫,讓藝術與科技共創雙贏局面。
工研院此次將技術合作推升至國際科技藝術盛會「2023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持續以科技力支持藝術,攜手新媒體藝術家張晏慈,整合智慧虛實顯示、即時互動技術、自動化機械系統等技術,歷時二年共同研發「智慧多向感測虛實顯示自走車」模組,並於林茲新主教座堂(Mariendom)中,共完成8場科技藝術表演、Artist Talk。
林茲藝術與工業設計大學副校長Erik Aigner表示,十分期待與國際指標的技術單位的後續進展,尤其在雙方的技術與資源交流上,能夠達成實質的合作,進行國際級的指標產出。
達明機器人營運長黃識忠表示,達明機器人研發具AI功能的全方位智慧協作機器人(TM AI Cobot),無論在工業或藝術領域,均能為各行各業實現智慧製造,並創造更多可能性。
工研院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以智慧化致能技術發展「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領域,在AI人工智慧、工業4.0、物聯網的輔助下,加強跨域合作並推動各式創新應用加速落地,讓未來產業發展有更多元的可能。
📢 12月15日「遠亞併」!用戶權益、換SIM卡、帳單繳費問題一次看
📢 【免費最新】YouTube封殺廣告攔截器…那就用16倍加速看完廣告
📢 LINE限免貼圖5款來了!「昏呱昏貴」鴨鴨互動超可愛
📢 【周報】台灣寶可夢中心紀念商品一次看!6千元PS5菁英手把掉漆脫落
📢 【教學】Gogoro Apple錢包機車鑰匙怎麼用?iPhone完整教學、使用限制一次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