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職/李多慧開箱80坪新房 當台灣觀光大使介紹麵食好嗨

中颱小犬增強逼近那些地方有機會放颱風假 彭啟明這麼說

國慶連假+台中焰火 通勤族憂:高鐵收假亂象會重演

蘋果M2晶片減產 牽動台積

南韓媒體報導,蘋果已在1、2月暫停生產用於MacBook筆電的M2自研晶片,3月雖恢復量產,但也僅正常產量五成,等於訂單打對折。(網路照片)
南韓媒體報導,蘋果已在1、2月暫停生產用於MacBook筆電的M2自研晶片,3月雖恢復量產,但也僅正常產量五成,等於訂單打對折。(網路照片)

南韓媒體報導,蘋果已在1、2月暫停生產用於MacBook筆電的M2自研晶片,3月雖恢復量產,但也僅正常產量五成,等於訂單量打對折。M2晶片採台積電5奈米製程生產,法人憂心蘋果大砍單,恐衝擊台積電高階製程產能利用率與營收表現。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這是蘋果首度暫停生產其硬體搭載的晶片,引發業界高度關注,透露市況危急。對於相關外電訊息,至昨(4)日截稿前,蘋果、台積電皆未評論。

法人指出,PC/NB市場隨著疫情紅利消逝而陷入高庫存與市況低潮風暴,先前MacBook在果粉力挺下,銷售仍相對硬挺,如今蘋果也難逃市場低潮衝擊而大砍M2晶片產量,意味整體PC/NB市況復甦動能不佳,蘋果也難逃衝擊。

事實上,蘋果2月公布去年10月至12月的年度第1季財報時,已警告PC市場艱困,預期自家晶片將遭遇短期難關,當季的Mac PC事業營收年減30%,預估年度第2季也將下滑。

南韓媒體《The Elec》3日引述消息人士報導,台積電(2330)1、2月均未送出任何已完成的5奈米M2晶圓給後段封測廠切割與組裝為晶片成品,這只會在蘋果要求暫停生產下發生,因此推測是蘋果要求停止生產,原因可能是採用這些晶片的MacBook需求低迷。

報導指出,M2晶片透過覆晶封裝進行封裝與完成,是由南韓封裝業者Amkor和STATSChipPAC公司負責,這兩家封測代工業者會收到台積電的晶圓,完成成品晶片,在南韓的工廠也有專門服務蘋果的產線,因此這些產線1至2月基本上已停擺,封裝原料廠也暫停供應原料。

蘋果持續開發自研晶片,都由台積電操刀,台積電每年來自蘋果的營收金額也逐年墊高。根據台積電揭露的去年年報,最大客戶「甲客戶」營收貢獻持續增加,繼2021年衝上4,000多億元,2022年進一步突破5,000億元、達5,296.49億元,年增1,242億元,增幅30.64%,占整體營收比重為23%。

消息人士說,雖然M2晶片已在3月恢復生產,但產量已比去年同期砍半。由於M2晶片採台積電5奈米製程生產,法人憂心蘋果大砍單,恐衝擊台積電高階製程產能利用率與營收表現。

另外,MacBook代工廠廣達及鴻海也恐受波及。廣達近期已遭遇PC產業逆風,2月營收833.51億元,月減7.5%、年減8.1%;出貨方面,廣達2月筆電出貨310萬台,與元月持平,但年減35.42%,顯示MacBook需求下降,對廣達出貨量造成一定影響。

廣達預期,首季為傳統淡季,出貨量將較去年第4季及去年同期下滑。法人預估,廣達首季筆電出貨將季減逾兩成。

台積電 蘋果 晶片

延伸閱讀

蘋果CEO庫克2015年批評智慧眼鏡「沒人想戴」 如今推銷頭戴裝置「承認自己錯了」

蘋果Apple再秀黑科技?消息人士曝iPhone 15 Pro版「沒電還能繼續用」

亞利桑那州廠面臨缺水挑戰 台積電:規劃蓋再生水廠

報導指稱蘋果傳聞許久的虛擬視覺頭戴裝置將於WWDC 2023亮相

相關新聞

i15過熱…蘋果:與晶片無關 業界:還台積電公道

iPhone 15 Pro Max傳出過熱導致機身發燙、錄影時畫面不流暢等狀況有解。蘋果證實,旗艦款新機過熱,主因iOS...

廣達董座林百里:AI大單一直進來 強調算力需求已超越摩爾定律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昨(27)日表示,AI算力需求快速成長,約每三個月增加一倍,速度比兩年翻一倍的半導體摩爾定律還快,「AI...

i15拆解 台廠四贏家出列

國外維修網站iFixit拆解蘋果頂規新機iPhone 15 Pro Max後,四大台廠贏家出列,分別為台積電、大立光、日...

才22天…科學園區50公司裁員 共222人

資通訊廠商打庫存影響產業景氣復甦,科學園區裁員狀況也發出警報。9月以來,竹科已有40多家公司申報裁員共165人,中科也有...

AI晶片短缺 台積:一年半解決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昨(6)日表示,當下AI晶片短缺問題,主因CoWoS先進封裝產能不足,台積電盡力支援客戶,預期一年半後...

娛樂金流結合新藍海…遊戲商轉骨 支付成金雞母

暑假一直是遊戲廠商年度鉅獻旺季,不過台廠歷經多年跨國遊戲研發商與蘋果iOS、安卓雙平台手遊競爭衝擊,早已認知「全方位布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