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AI虛實互動 迎向智慧生活

隨人工智慧(AI)科技與5G元宇宙時代來臨,許多相關產業唯有跨域、跨業整合,才能在虛實互動與智慧育樂領域創造新體驗、拓展新應用,進而打造上到下游完整產業鏈與服務模式。
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料表示,潛在的智慧顯示應用新商機到2027年將可達每年1,700億美元規模;經濟部技術處也持續補助業者與法人研發顯示科技創新應用,目前已促進研發投資超過新台幣25億元,預期未來更可創造700億元產值。
今年工研院在CES中搭載更多智慧互動科技,研發出全球首創之「我視AI魚缸」,除在2,000多件參展作品中脫穎而出,勇奪「消費性電子展創新獎(CES 2023 Innovation Awards)」,更已導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潮境智能海洋館,透過AI輕鬆辨識各種水族生物,讓水族館之旅更加豐富有趣。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布2022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台灣研發相關的評比在全球數一數二,我國在全球63個主要國家及經濟體中排名第11名,顯示我國研發能力躋身全球領先。不僅如此,根據經濟部「2022_2023產業技術白皮書」,在產業創新基礎環境國際評比中,我國在技術移轉服務普遍程度,2022年相較2021年前進四名、躋身前十名。
經濟部科技專案的法人研發創新技術更屢獲國際大獎,如2022年連續榮獲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超過九成技轉國際大廠或國內廠商,展現實質產業合作效益與應用,讓世界看到台灣!
在經濟部積極投入與帶領下,工研院全球首創的「我視AI魚缸」角逐2023 CES創新獎,在創新高的2,000項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奪得獎項。「我視AI魚缸」融合智慧展示、AI識別、人機互動技術,克服攝影機角度、位置和水中折射等困境,利用AI整合各種光線折射和水中景物,最終生成上萬張圖資,成為目前世界上擁有最佳辨識力的魚類辨識技術。
「我視AI魚缸」將人臉辨識技術與魚缸技術結合,可以讓遊客站在魚缸前時,系統能夠偵測出遊客的視線和面容,而在魚缸內的攝影機,就會抓取視線聚焦的魚種,後端大數據資料庫判斷魚的種類並可顯示魚種名稱,達到「眼睛看到哪裡、資訊就秀到哪裡」,準確率高達98%,讓你一個眼神動作秒懂魚種。
其中,不為人知的是,因受限攝影機角度、位置和水中折射等關係,在魚缸中看到的魚類影像,跟一般百科圖鑑上的「差很多」。為建置資料庫的大數據,讓電腦判讀魚種與不同的角度,團隊成員曾每周都前往館內觀察魚類的變化姿態及缸內環境氣氛,多面向收集大量的資料,並且搭配海科館的平台進行調整,總共花費半年的時間才完成開發。
除視覺辨識外,近年因為疫情,許多民眾的生活受到影響,工研院團隊開發出手勢辨識系統,遊客只要「比手畫腳」即可顯示完整的魚類詳細資訊,遊客可透過面板上的0到6的手勢辨識魚種,例如比出1就會出現「環紋蓋刺魚」,無須導覽人員即可自行「長知識」,提供遊客零接觸直覺互動,讓看展更智慧化,把參觀水族館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目前除已導入海科館,強化民眾海洋探索和智慧育樂的成果,未來更可應用於醫學手術模擬或相關展演領域,在疫後時期帶來虛實互動與沉浸式體驗的展演方式;在CES展中也吸引美國南卡羅納州的水族館業者來洽談,工研院致力於將創新的智慧化技術應用在更多場域,未來這些技術將為產業帶來嶄新的商業模式和機會,可望讓研發能量在國際發光,為未來智慧育樂開啟無限可能性。
工研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是國際級的應用研究機構,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為任務。工研院聚焦客戶新價值,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為解決方案,用科技創新翻轉生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解決方案、創建嶄新市場,引領產業社會邁向美好未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