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3台股 群益:12500點至17500點

群益金融集團今(9)日舉辦2023年上半年投資展望線上說明會,群益金融集團專業研究團隊剖析全球經濟展望及2023年台股的投資情勢。群益金融集團預估2023年台股指數低點在12,500-13,000點,科技產業庫存調整為主要變數;高點為17,000-17,500點,巴菲特加持台積電(2330)及被動式買盤強弱為關鍵。
群益金融集團預估:
1.指數低點重要變數包括美國利率政策、CPI與經濟衰退、供應鏈與原物料調整、地緣政治風險、中國大陸變數,以及國安基金護盤政策,應會出現多重反覆震盪格局,低點將力守疫情低點與2022年指數低點的上升趨勢線。
2.高點考量費城半導體指數2022年下跌2,000點後反彈,全球半導體ETF推升費城半導體指數與台積電股價帶動指數向上,多數半導體廠商預估2023年上半年庫存問題調整完成,加上半導體先進製程的HPC、人工智慧AI、車用晶片需求擴大,以及波克夏持續加碼台積電ADR,指數高點遙指17000點。
●兩大關鍵:利率與晶圓代工
最重要的多空變數是聯準會利率決策:美國通膨控制程度影響聯準會利率決策,牽動美元指數漲跌,當美元指數下跌,新台幣匯率升值吸引國際熱錢流入加碼台股,2023年若俄烏戰爭停火,美元指數下探將可觸動新興市場資金行情;反之,若美元指數突破114,全球股市將出現大修正。
第二個焦點是晶圓代工爭霸戰:經股神與波克夏認同加碼後,『世界運作不能沒有蘋果與iPhone,也就不能沒有台積電』,2022年第3季地緣政治風險虛驚一場,台積電狀況穩定,指數排除系統性風險,投資資金全面回流市場尋找機會。
指數與股價漲漲跌跌,與加密貨幣最大不同在於股價背後代表對公司實體資產與未來獲利的評價,例如,台達電2020到2022年獲利逐年成長,完全不受全球科技景氣與供需庫存調整影響,發展策略正確與穩健經營能力強化持股信心,2022年市值創新高,外資與投信基金持股比率持續創新高,融資餘額仍低。
另一類則是景氣循環代表航運股,疫情導致貨運需求暴增供應鏈壅塞,長榮(2603)2019-2021年稅前獲利分別為7.8億元、31.8億元與2882億元,但SCFI報價自2022年第2季起大跌反應供需逐漸平衡,股價領先基本面自2022年3月起反轉下跌,代表個股獲利成長動能衰退,股價激烈反應程度大於指數。
Fed利率走勢就是全球參與的預期管理:聯準會官方利率藍圖是兩次升息後利率峰值5%維持一段時間,但華爾街投行降息論點甚囂塵上,主張2023年美國經濟將步入衰退,聯準會下半年將被迫降息挽救經濟,聯準會多次回應緊縮政策不變,仍無法澆息降息論熱度,俄烏戰事能否止歇?中國大陸何時走出疫情封控?為觀察重點。
貪婪與恐懼是指數高點與低點的必要條件,而且都偏離理性預期,2022年受戰爭嚴重影響的國際油價與天然氣價格高點提前反應,歐元低點亦提前反應,根本原因是金融操作的特性。此外,資優生台積電、鴻海、聯發科表現第一名,但投資買點只有市場失靈時;目前營運狀況差股價低但有未來成長潛力的『浪子回頭股』,是2023年明星焦點。
地緣政治風險貫穿2022年台灣經濟社會與台股,預期2023年兩岸關係仍僵持,外資無法評估衝擊程度,美國兩黨對立激烈但唯一共識就是『抗中友台』,拜登出手比川普更猛烈,新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預告訪台,白宮已表態不會阻撓。
晶片戰爭持續擴散,去美化、去中化、去台化各種題材/風險絡繹不絕,而歐洲各國以及韓、日基於國安考量且不能違逆美國指示,經濟上卻仰賴中國龐大市場,晶片戰爭陷入兩難。
外資解讀中國大陸『共同富裕』政策是國進民退,導致外資持續撤離大陸並改變供應鏈,上海封控引發上海富豪移民房價下跌,雖然中國防疫政策宣示『快封快解、應解盡解』,但無法改變中國經濟體質成長趨緩與結構性問題。
●操作策略:指標股比指數重要
台灣市場規模小,外資熱錢影響力擴大,指數高低空間預估30%,多數時間呈現來回跳動,各波段低點緩步上移,操作難度高。
在ETF套利等財工趨勢下,證券投資操作聚焦在『關鍵少數個股』:這些大多數是各族群的指標股,指標股走勢帶動類股進而影響指數,而產業好、獲利佳、然後股價指數大漲的舊時代思維影響日減。
2023年看好族群包括:先進製程技術與HPC商機,電動車充電樁代工商機、國際大廠擴充伺服器規模、低軌衛星與網通建設,以及疫後需求復甦等。
2022年中國疫情控管措施、俄烏戰爭等,大幅推升物價,迫使各國央行巨幅升息,金融情勢已顯著收緊,制約消費與投資,其對經濟的後座力已漸顯現並將延續至2023年,全球經濟依舊顛簸,預估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由2022年的2.9%下降至1.4%。
美國為控制通膨,FED快速升息並緊縮資產規模,企業與住宅投資連續2季衰退,經濟成長動能轉弱,預估2023年美國經濟將衰退0.1%。歐洲各國因能源供給短缺引發通膨壓力,實質所得縮減,影響民間消費意願,產業亦顯脆弱,預估2023年歐元區經濟將衰退0.4%。
中國大陸為防堵疫情採取嚴格封控,削弱生產與消費動能,加上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經濟成長放緩,預估2023年則中國經濟成長4.5%。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導向,深受國際景氣影響,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3年世界貿易量成長2.5%,低於2022年的4.3%,不利台灣外貿動能,但台灣在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展與企業數位轉型需求殷切帶動下,出口可望獲得支撐,內需隨疫情管制陸續鬆綁,消費漸回常軌,購物、出遊與聚餐人潮回流,加上就業改善與薪資提升,支持民間消費動能,預估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2.1%。。
疫情紅利消失後,近兩年受惠疫情需求大幅擴充生產的電子相關主被動元件開始面臨供過於求以及庫存滿艙的窘境。其中半導體因為生產擴充耗時長,是過去疫情期間短缺最為嚴重的主動元件。因此,當需求因為疫情以及通膨因素快速衰退後,供應鏈的庫存以及原本過於樂觀的生產規劃勢難避免成為修正最劇烈的產業。目前終端需求不明,預期庫存調整延續至1H23,職是之故,預估2023年半導體銷售值YoY-6.47%。隨著晶片ASP下滑,晶片業者面臨提列庫存損失壓力, IC設計獲利變動較上游製造商劇烈。「製造回美國」或「中國製造2025」,台灣廠商只能在兩強中找出路,其影響性是長期的,最壞狀況就是成為兩個體系,龍頭廠商具備技術與規模優勢,產業衰退期,營運穩定度相對較高。
受到通膨與戰爭的影響,人民購買力與可動用資金減少,因此也影響了各項電子終端消費性產品的銷售,如手機、電視、筆電等,再加上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的電子供應鏈不順,下游累積了許多的庫存必須消化,所以造就2H22旺季不旺的結果,預期這一波的手機、面板等庫存消化至少會延續到明年第1季,最快第2季後才有機會重新看到需求的出現,預期僅個別利基市場具備成長動能。DSCC預估2022年折疊螢幕手機出貨量為1,530萬台,2023年成長至2,050萬台,成長動能較為出色。具有翻轉功能的新型態手機,為樞紐廠商新商機。手機樞紐設計與生產難度高,市場規模擴大有利於廠商生產與組裝良率提升,對於營運獲利成長給出有利環境。
至於疫情後成長性較佳的網通與電動車產業,也因為傳統淡季的來臨,預期在明年第1季結束前,營運動能都較弱,不過相對來說,第1季末至第2季將會是較好的投資布局點。
●傳產及金融
受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影響,2H22產業普遍表現不佳。展望明年上半年,群益投顧認為,在全球疫情解封之下,可以留意利基型產業與低基期產業回溫趨勢。相關產業包括:(1)生技:生物標記在藥物開發上的應用,留意重點股台康生(6589)、長聖(6712);(2)觀光、航空及餐飲:全球主要城市解封之下,觀光、航空及餐飲將蓬勃發展,復原快速,重點股雄獅(2731)、長榮航(2618)、晶華(2707)、王品(2727)及美食-KY(2723);(3)原物料鋼鐵:疫情趨緩下,碳中和政策持續下,需求將持續回溫,重點股中鋼(2002)、中鴻(2014);(4)金融:消費回溫,有利產業復甦,重點股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及中信金(2891)。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