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能創辦人劉峻誠:成功的定義是「為台灣開創新產業」

人工智慧(AI)晶片新創公司耐能智慧公司(Kneron)被日經新聞稱為「台灣最有價值AI晶片新創公司」,今年營收可望成長為去年的八倍;但對創辦人劉峻誠(Albert Liu)而言,成功的定義不僅於此,而是「為沉寂已久的台灣開創一項新產業」。
耐能如今已成為全球認可的晶片新創公司之一,但這段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劉峻誠回憶,當初他說服一位友人放棄三星電子的高薪工作,與他合作創業,但其他人承諾的資金、計畫卻從未實現。
這對搭檔因而被迫自行研議創業計畫,也設定了遠大的目標:研發讓智慧手機、自駕車擁有人工智慧功能的晶片。
以結果來看,劉峻誠確實有先見之明;AI驅動的消費電子產品,是當前全球科技業最火熱的領域之一;這股浪潮起源於蘋果和華為,這兩家公司在2016年底把AI功能納入手機;據了解,華為甚至曾與耐能接觸,試圖買下耐能的AI演算法原始碼。
時至今日,Google、蘋果、英特爾、輝達、高通和亞馬遜等科技大廠,都正自行研發擁有AI功能的邊緣運算(edge-computing)裝置和服務。英國研究機構Omdia指出,用於這些裝置的AI晶片,全球營收去年為77億美元,2025年時預期將成長至519億美元。
邊緣運算在2015年時仍屬於相對較新的技術,當時也沒有太多人認同這個領域的潛力;劉峻誠說:「2015、2016年我提出這個構想時,沒有投資人或客戶買帳;或許那時候時機未至,我們的情況很艱困。一些大陸競爭對手擁有龐大資金,且獲得政府支持,但我們沒有。和大陸相比,台灣的投資人相當保守。」
以營收計,台灣擁有全球第二大半導體產業,但該產業的生態系統至今仍由二、三十年前創立的巨擘台積電、聯發科、聯電主宰,與大陸在北京政府的支持下,晶片和AI新創公司百家爭鳴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
劉峻誠2015年在加州聖地牙哥創立耐能時,決定把台灣作為研發基地,並投入極大心力延攬人才、爭取投資。儘管如此,公司仍在2016年出現資金和管理危機;劉峻誠說:「那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公司的錢燒光,瀕臨倒閉,許多員工辭職。」
一名合作夥伴坦言,曾懷疑公司是否有未來,「但我認為一名真正的企業家永遠不會放棄,我在劉峻誠身上看到了這個特質,決定相信他。」
耐能在危急存亡之際,劉峻誠決定把晶片的智慧財產權授權給大陸的家電製造商格力電器;不久後,全球興起AI技術研發潮,耐能也因此取得數輪募資。依據Crunchbase資料,耐能在2017至2020年募得逾7,300萬美元,公司市值上看5億美元,成為台灣最有價值的晶片新創公司,近來更獲得鴻海集團和華邦電的投資。
獲得金援後,耐能開始量產自家晶片,前年發表的KL 520和去年推出的KL720晶片,都受國際研究機構認可,被EETimes和Gartner視為與英特爾、輝達的產品同等級。耐能的臉部辨識演算法,甚至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IST)2019年舉辦的競賽中獲得最高分。
矽谷新創加速器SparkLabs台北站共同創辦人暨管理合夥人邱彥錡(Edgar Chiu)表示,耐能為台灣創下重要先例,「時隔多年,台灣終於再次出現擁有實際技術的核心新創公司,有意願進軍全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