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解析/華為CFO被捕 美方著眼拿回5G主導權
從中興通訊禁運、福建晉華被告,到6日傳出的華為CFO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事件,很多人認為,這是美方對中國的貿易戰「進擊」,背後爭奪的是5G主導權。
國內5G權威、台經院研究四所所長劉柏立指出,數位匯流及數位經濟時代來臨,中方在4G已掌握全球近一半用戶規模,5G時代來臨,中國握有絕對的話語權,迫使美方不得不全力反撲。
劉柏立說,美中貿易戰不是新鮮事,早在80年代,因美日貿易逆差,日方在美國施壓下,簽下了廣場協議,讓日圓升值,開放了市場,滿足了美方所有的要求後,美日改善了貿易逆差,日本經濟之後也陷於失落十年。
中國在1990年代中期挾「土地、資本及勞力」三大要素優勢,成為世界工廠,美國推動世界貿易組織(WTO),將中國放進去,要中國遵守WTO貿易規範,但結果是中國人均倍增,美日台與中國之間人均的差距越來越小。
劉柏立解釋,這主要是比較利益不同,相同產品在相同基準下,中國的東西便宜,產能擴增、增加雇用、增加所得,一消一長之下,家電產品的生產,由日本轉到大陸海爾,美國IBM被大陸聯想收購, 除非技術條件不同,才能留在原地生產,這就是「產業升級」。
但在數位匯流及數位經濟時代,生產要素已轉變為「創意、速度、實現能力」,尤其是新經濟的實現能力,蘋果iPhone是硬體,但更強的是apple market,也就是平台經濟,除了賣硬體,還要上網,蘋果做了創新,跟寬頻搭上車,因此市值在今年一度創下1兆美元,相當於台918家上市公司市值總額1.1兆美元(截至今年7月底)。
傳統工業思維要改變,網際網路屬泛用技術,使用者可以藉此提升生產力,如果沒有做到,就會被淘汰。所謂工業4.0,也是藉由資料蒐集,提升生產力,網路經濟的意義,就是「資訊力」。
而「資訊力」現在是美國經濟的重要資源,美國柯林頓在1993年提出的NII: Agenda for action,美國的命運,將繫於資訊基礎建設,就像港灣建設讓「物暢其流」,寬頻網路意義是創造資訊、利用資訊。
回到進入5G議題,5G的技術將完全不同,不再是電信業可以主導,而要與其他業者合作,「軟體重於硬體、制度重於技術」,網路將是一個契機,企業應會將軟體應用引進生產體系。
如前所述,中國在4G用戶上,已擁有最強的規模優勢,在5G技術霸權的鬥爭上,中國也已引領風騷,未來國際之間競爭的是「流量」,網路流量「大者恆大」,流量越大,優勢就越大,價值資訊的應用,更勝於硬體的發展。美中貿易戰目前雖暫時休兵,但預期未來重新坐上談判桌時,「內容」可能是新的談判議題。
美國把中國列為WTO會員國,結果中國是最大的受惠者,因此,在這場5G規格爭奪戰中,美國豈能不全力以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