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旺春輪」看船體險 富爸爸撐腰也要避航險雷區
「旺春輪」日前在駛往印度孟買途中突傳爆炸事故,震驚航運與保險界。此次事故由泰安產險擔任主要承保「船體險」的產險公司,引發市場對航運保險風險再度關注。
「船體險」並非國內產險業的主流產品,主因在於該險種涉及高風險、保額龐大且需仰賴高專業門檻的核保團隊,導致國內願意承保的業者並不多。目前市場上從事船體險業務的產險公司主要集中於富邦產險、國泰產險與泰安產險等少數幾家,其背後通常具備強大資本或集團背景,俗稱「富爸爸」撐腰。
泰安產險副董事長陳致遠,即是萬海航運創辦人陳朝亨長子,不僅出身航運世家,也兼任華儲副董事長、華航董事與誼遠控股集團董事長等要職,在航運與倉儲領域擁有深厚人脈與資源。市場人士指出,在人情與專業交織的情況下,這類險種有時難免成為關係企業間互相支援的選項。
針對本次「旺春輪」爆炸事件,泰安產險強調,事故發生前已完成再保分攤安排,自留損失比例極低,因此整體財務衝擊可控,無須過度擔憂。
在實務操作上,國內產險公司承保船體險時,往往會將絕大部分風險分保至國外再保險市場,自留比例僅介於2%至10%。這種安排不僅有效分散風險,也可避免單一事故對公司財報造成重大衝擊。當事故發生後,產險公司可依分保比例向再保公司請領賠款,其實際承擔風險有限,主要收入來自保單手續費。
儘管如此,「船體險」對於保險公司的挑戰仍不容小覷。業界指出,由於保額動輒數億元,承保需仰賴具備高度專業的核保與風險評估團隊。這些專業人員人力成本高,且險種收入有限,產險公司從中獲取的淨收入多為手續費,相對不具規模經濟,進一步限制了業者投入意願。
也因此,多數國內產險公司選擇避開這一高風險險種,避免因單一事件導致財務吃緊甚至倒閉,僅剩少數具備資本優勢與特定產業連結背景的公司,仍願意承作船體險。
此次「旺春輪」事故雖為突發意外,但也再次凸顯船體險在國內保險業中的邊緣化現象與背後潛藏的結構性風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