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門濃霧攪局…尚義機場航班大亂 上千旅客受困怒喊「我要回家」

明後2天飆高溫上看37度 周三變天轉涼「全台有雨」

國銀房貸、建融逾放額攀高 銀行信用風險逐步升溫

據金管會統計,2025年1月國銀房貸、建融逾期放款金額各攀升到78.4億元的三年高點,及75.8億元的至少逾十年新高。 路透
據金管會統計,2025年1月國銀房貸、建融逾期放款金額各攀升到78.4億元的三年高點,及75.8億元的至少逾十年新高。 路透

據金管會統計,2025年1月國銀房貸、建融逾期放款金額各攀升到78.4億元的三年高點,及75.8億元的至少逾十年新高,同步站上「7」字頭雙位數,分別月增3.48億元和34.4億元,房市兩大資產品質同亮紅燈,銀行信用風險正逐步升溫。

為何1月房貸逾放額連六個月走升?銀行局副局長侯立洋提出三大說明,一、有部分銀行客戶財務吃緊,二、房貸量續增,逾放金額增加應屬合理,三、逾放比0.07%與上月相同無重大異常,金管會將持續密切觀察。

2025年1月房貸逾放月增額3.48億元是近五年「同期」新高,同時也是近五年單月次高。前次高點是2024年12月,單月增加3.63億元。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1月建融逾放月增額34.4億元,逾放比也增加0.09個百分點至0.2%的逾四年高點,侯立洋說,是因有單一建商聯貸案「新莊泰舍至善元」已連續三個月沒還款、產生逾放所致。

房貸逾放一路走揚,銀行圈認為恐反映三大警訊,一、借款人屬中小企業負責人,卻因疫情或經濟環境因素,使其公司經營不善,影響個人還款能力,導致發生逾放。

二、央行從2022年首季起升息六次,加重借款人利息負擔,或因寬限期滿而無力償還,三、小資族或投資客仰賴寬限期賣屋套利、或轉貸續命,卻因央行控管、房市無人接手又難轉貸,資金周轉失靈,最終變成房貸壞帳。

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說,2025年央行政策不變,房市續緊縮,小資族或投資客愈來愈難「變現脫困」,即便2月有年終舒緩,除非銀行一口氣直接轉銷壞帳(將影響獲利),否房貸高逾放水位恐會持續到第3季。

金管會公布2025年1月國銀承做房貸與建融狀況,1月底國銀承做房貸餘額11兆525億元,月增282億元是近十個月低點,年增9.83%連四個月走低並是近九個月低點;建融餘額3兆8,384億元,年增5.51%是五個月低點。

侯立洋說,房貸年增持續下降,是因央行實施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新撥貸偏低,二是1月農曆年前資金充裕,還款量增加,三是農曆假期交易天數減少:建融也因建案完工還款、周轉金清償使年增走低。

進一步觀察房市兩大資產品質,房貸逾放金額持續惡化,1月單月攀升到78.42億元的38個月高點,連半年增加,連三個月站上「7」字頭,月增3.48億元也是近五年同期最大,壞帳未見舒緩。

建融逾放則因又爆發建商一個聯貸案違約,使1月單月又跳升到75.85億元,月增34.36億元,單月和月增額恐都是至少逾十年最大。

房市 房貸

延伸閱讀

汪小菲來台6天足不出戶 被爆在家「與S媽打官司」

詐騙猖獗…金管會擬祭ATM提款轉帳露全臉 黃偉哲:有嚇阻作用

國泰世華用AI推數位房貸 從申請到核貸最快僅30分鐘

獨家/金管會要「月月」控管警示帳戶 兩大監控指標曝光

相關新聞

考量川普關稅仍在未定之天 金管會限空令繼續再延一周

美國總統川普4月公布對等關稅計畫,攪得全球股市天翻地覆,雖然台股最近兩周逐步走穩,但考量美國關稅政策、以及與各國談判結果...

獨/華南金世代交替 民股副董林明成交棒長子林知延出任金控副董

華南金控展開世代交替。據了解,已擔任華南金副董事長快20年的民股大股東林明成,此次改選之後,將不再續任華南金董事,交棒給...

金管會宣布「同意新新併」 更名為台新新光金控

金管會今天宣布,同意台新金融控股公司(下稱台新金控)與新光金融控股公司(新光金控)以換股方式進行合併。

異業聯防 警示帳戶抓一串粽

台灣詐騙太猖獗,除了金融業集體組成聯盟打群架之外,專家更疾呼跨產業聯盟的重要性。金融總會、銀行公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兆豐金...

陸資差點滲透台灣信用卡系統 郭智輝:已開罰217萬元

民進黨立委林楚茵於18日在立法院質詢時指出,一間自稱為新加坡公司的企業,實際上背後由中國資金控制,該公司藉由進入台灣設立...

觀察站/拉齊AI戰力 政府應扮神隊友

打詐要成功,除了金融業者要發憤圖強之外,政府相關部門政策也要配合,政府應該成為企業及民眾阻詐重要助力,而不是對外指責但搞...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