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打炒房有成效了!最新報告揭:四年來不動產金檢160次 細節全曝光

中央銀行打炒房已見成效。本報資料照片
中央銀行打炒房已見成效。本報資料照片

中央銀行打炒房已見成效。立委黃珊珊提供央行最新報告指出,2021年起加強辦理有關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專案金檢,至今年1月底止,專案金檢次數共計達160次,檢查對象包括銀行、信用合作社、農會信用部、壽險公司、中華郵政公司壽險處及票券公司。

立委黃珊珊先前提案,要求中央銀行兩個月內就「如何精進不動產信用管制措施檢討」及「近5年實施金融檢查狀況」向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該報告今日出爐。

央行在報告裡強調,專案金檢重點包括受檢機構辦理購置住宅、購地、餘屋及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等各項貸款的核貸條件(如貸款成數、寬限期等),有無違反「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等情形。

央行指出,為避免借款人藉由跨行匯款轉帳使承貸銀行無法追查貸款資金流向,以規避央行規定,亦查核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貸款後之資金流向,如有發現不符原訂授信用途者,均請承貸金融機構檢討改善。

此外,亦針對不動產相關之特定議題進行專案查核,例如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不動產貸款利率訂價情形、購地貸款久未動工情形與其成因等,以利央行滾動檢討與調整。

央行指出,加重信用管制措施力道後,其成效已逐漸顯現。第一,投機交易需求下降,房市交易縮減。上年下半年起,房市交易降溫,全國買賣移轉棟數年增率由上年7月之31.8%降至12月之-11.7%;銀行購置住宅貸款年增率亦由上年8月的11%略降至12月之10.4%。

其次,民眾對房價看漲之預期心理趨緩。由於民眾對房價看漲之預期心理趨緩,國泰金控「國民經濟信心調查」之民眾購屋意願指數由上年5月之-38點降至12月之-52點,回至2023年初水準。中經院營造暨不動產業對未來六個月景氣狀況指數亦於上年5月後走低,12月降至44.2%(景氣緊縮)。

第三,本國銀行辦理無自用住宅民眾購屋貸款占購置住宅貸款比率趨升。無自用住宅民眾購屋貸款餘額占購置住宅貸款餘額比率由2023年1月之57%,升至上年12月之61.4%,顯示信用資源優先提供無自用住宅者。

2020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不動產價格普遍上揚,國內伴隨廠商在台投資增加,帶動市場看漲房價預期心理,引發市場炒作現象。隨房市交易升溫,全體銀行購置住宅貸款年增率上升,致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居高。為促進金融穩定及健全銀行業務,並防範銀行信用資源過度流向不動產市場,央行自2020年12月以來,七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加強銀行控管不動產授信風險。相關措施實施以來,近期房市交易降溫,購置住宅貸款成長趨緩,民眾看漲房價預期心理下降,信用資源已優先提供無自用住宅者。未來央行仍將持續檢視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之執行成效,並密切關注房地產相關政策對房市的可能影響,適時調整相關措施內容,以促進金融穩定及健全銀行業務。

央行 房市 自用住宅

延伸閱讀

黃珊珊怨黃國昌收不回來? 游淑慧:狠起來自己人臉都搧

黃珊珊遭爆不合黃國昌 凌濤:民進黨協力者角色敗露

被指對柯文哲怨「國昌收不回」 黃珊珊:有自己看法很正常

稅收超出預算5283億元創新高 黃珊珊主張償還長期公債

相關新聞

異業聯防 警示帳戶抓一串粽

台灣詐騙太猖獗,除了金融業集體組成聯盟打群架之外,專家更疾呼跨產業聯盟的重要性。金融總會、銀行公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兆豐金...

台企銀總經理李國忠任代理董事長 今起生效

臺企銀(2834)今天公告召開臨時常務董事會推選常務董事暨總經理李國忠代理董事長,今天起生效,由於台企銀原任董事長劉佩真...

陸資差點滲透台灣信用卡系統 郭智輝:已開罰217萬元

民進黨立委林楚茵於18日在立法院質詢時指出,一間自稱為新加坡公司的企業,實際上背後由中國資金控制,該公司藉由進入台灣設立...

觀察站/拉齊AI戰力 政府應扮神隊友

打詐要成功,除了金融業者要發憤圖強之外,政府相關部門政策也要配合,政府應該成為企業及民眾阻詐重要助力,而不是對外指責但搞...

千億美元投資對匯市會不會有衝擊?楊金龍:找台積電討論過

台積電(2330)日前宣布加碼對美投資千億美元,是否可能大舉匯出資金、影響新台幣匯率穩定;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13日首度透...

國銀房貸、建融逾放額攀高 銀行信用風險逐步升溫

據金管會統計,2025年1月國銀房貸、建融逾期放款金額各攀升到78.4億元的三年高點,及75.8億元的至少逾十年新高,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