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全球用戶哀號!ChatGPT工作日驚傳大當機 OpenAI證實修復中

農業部拍影片強調沒有造謠 民眾不埋單留言狂洗超思案

金融三業今年獲利衝兆元 證期投信、保險業成長逾六成

據金管會統計,2024年前十月金融三業(銀行、證券期貨投信和保險業)稅前盈餘達9,504.3億元。  路透
據金管會統計,2024年前十月金融三業(銀行、證券期貨投信和保險業)稅前盈餘達9,504.3億元。 路透

據金管會統計,2024年前十月金融三業(銀行、證券期貨投信和保險業)稅前盈餘達9,504.3億元,已一口氣越過2021年全年9,363億元獲利高峰,改寫史上新高紀錄,一旦2024年全年賺破兆元大關,將進入金融業獲利史上嶄新的里程碑。

法人說,11月美國維持降息循環,再降息1碼,料12月可續降1碼,但愈接近年底,銀行業提列信用成本恐增加,壽險業實現資本利得減少,壓抑11月至12月獲利空間,惟只要這兩個月壽險業有撐,2024年全年仍有機會飛越兆元大關。

近年金融業獲利概況 圖/經濟日報提供
近年金融業獲利概況 圖/經濟日報提供

展望2025年,川普2.0登場,川普政策將恐使降息幅度縮減、美債殖利率曲線趨陡,牽動了銀行美元存款資金成本、SWAP(換匯交易)收益下滑的幅度;另外美長天期債券殖利率回升則有助提升壽險再投資收益率。

金管會公布金融業2024年10月和前十月獲利。10月金融三業單月稅前盈餘650.2億元,月減1.73%,以壽險業獲利月增五成最佳,主因是台股、匯市順風帶動壽險業投資收益增加。

證券期貨投信業獲利月增6%,反映10月台股走揚帶動經紀、自營收入增加,銀行業月減11%最差,更已連三個月走低,反映銀行提存增加、債券評價下滑也影響投資收益。

前十月仍以銀行業4,926.6億元最賺,貢獻半數獲利,續寫史上同期新高,年增8.7%,證券期貨投信業賺1,279.7億元、年增60%,保險業賺3,298億元,年增70%。

銀行業前十月稅前盈餘已達2023年全年的97.4%,最快11月將可站上5,000億元大關,其中以受惠金融市場活絡挹注財管手續費收入的本國銀行4,580.4億元,貢獻了逾九成獲利最賺。

銀行業獲利史上,僅兩次賺破5,000億元,第一次是2021年賺5,974億元也是史上新高,第二次則是2023年賺5,057億元,銀行圈料2024年可望締造第三次賺破5,000億元紀錄。

券商期貨投信業受台股價量齊揚,前十月稅前盈餘1,279.7億元,年增六成,以券商年增66%最強,主因是台股價量齊揚,券商自營操作年增3.5倍最賺。

保險業前十月賺3,298億元,其中壽險業賺3,063億元、產險業235億元,壽險業受惠淨投資利益增加,產險業則因業務承保利益增加所致。

合計2024年金融三業前十月賺9,504.3億元刷史上同期新高,較去年同期7,269.8億元,年增31%。


延伸閱讀

金控打群架 綜效大提升

壽險業 銀行業

延伸閱讀

台股拉回更誘人 11月開戶數創新高「20~30歲」增加最多

股市助攻 今年全年金融業獲利可望破兆再創新高

期交所公告 晟德期貨自12月2日起恢復交易

台股遭偷襲 權王失守千元…神祕賣盤尾盤摜壓指數167點

相關新聞

鑑價嚴 利率升 公銀非首購調至逾3%

公股金融圈人士透露,由於房價鬆動,已有不少蛋白區的地區,尤其是在中南部傳出房價下跌百分之十、廿不等,多家行庫下達指令,要...

整理包/換新鈔囉!時間、規定一次看 手機一掃速查最近提領據點

紅包準備好了嗎?春節前換新鈔的時候到了!中央銀行9日宣布,今年新鈔兌換時間為1月20日至24日,共有8家金融機構、計有456間分行與郵局可兌換,《聯合新聞網》整理2025年新鈔兌換地點、流程、種類等各

獨/力推新新併...新壽員工安置方案曝光 年資滿31年者拿51個月優退金

新光人壽員工安置方案的版本內容曝光。根據新光人壽董事會已通過的內部安置方案文件,為了能夠讓員工願意留下來打拚,這次不但給...

四大原因 國銀去年11月停卡逾57萬張 月增9萬張

金管會對國銀信用卡業務的最新統計今天出爐,除了去年全年的信用卡簽帳金額,金管會預期可破4.6兆之外,更引人矚目之處在於,...

彭金隆:資本市場有三變數 川普、Fed 利率、地緣政治影響大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昨(22)日坦言,2025年影響資本市場有三大變數,一、美國總統川普新經濟政策將衝擊國際市場,二、美國聯...

ATM 已可領到新鈔!新鈔兌換最大行臺銀備戰

中央銀行指示新鈔兌換日程於1月20日至1月24日五個營業日,臺銀董事長凌忠嫄16日上午表示,現在到臺銀ATM提領就已經是...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