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今年刷卡額 挑戰新高 前三季突破3.4兆

國人刷卡金額再寫新猷。(路透)
國人刷卡金額再寫新猷。(路透)

國人刷卡金額再寫新猷。金管會公布前八月信用卡簽帳金額3兆1,075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年增11.7%,加計發卡行公布9月累計簽帳金額刷破3,632億元,總計今年前三季,國人已經至少刷破3.46兆元,續創歷年同期新高。市場推估,如第4季刷卡金額維持持續增加態勢,今年全年刷卡簽帳金額將有機會突破4.6兆元新高,超越去年全年的4.18兆元。

金管會公布國銀8月簽帳金額3,652億元,較上月3,968億元減少約316億元,連兩個月減少,累計前八月信用卡簽帳金額達3兆1,075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年增11.7%。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侯立指出,8月簽帳金額下滑主因有三,第一,8月入帳日期較7月減少三天;第二,進入暑假尾聲影響,國內外旅遊採購餐飲較7月減少;第三,8月相較7月保費減少,調查發現,前五大發卡行中,共計三家銀行保費簽帳金額較7月減少,包括玉山銀保費月減15億元,國泰世華銀月減14.6億元,中信銀月減6億元,光前五大發卡行8月整體簽帳金額都全數「月減」。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但如果與去年同期相比,侯立洋強調,今年8月與前八月簽帳金額仍都創歷年同期新高,除了疫情期間刷卡表現比較差之外,目前觀察信用卡市場,整體刷卡消費的趨勢就是一直增加。其中6月因受到繳稅旺季挹注,更是今年唯一刷破5,600億元的月份。

金管會是從2004年開始統計國人刷卡數字,至今這18年來,僅在2004年、2008年、2009年因雙卡風暴和金融海嘯,及2020年因疫情封邊境,這四年出現刷卡額衰退外,其餘均是一路成長,2023年全年刷卡額更是突破4兆元,達4兆1,860億元,年增近20%。市場認為,2024年國內外旅遊、消費動能將續航,預估今年全年刷卡簽帳金額將有機會突破4.6兆元。

加上如今國銀發行量達「百萬級」神卡已達12張,分別為國泰世華銀CUBE卡,發行量突破600萬卡,是目前台灣信用卡史上,銀行卡最大流通卡數紀錄;中信銀的中信LINE Pay卡發卡量也高達580萬張,中信中油聯名卡亦突破百萬張;北富銀則有Costco聯名卡、富邦J卡、momo卡;玉山銀UBear信用卡、家樂福聯名卡;台新銀的玫瑰卡/太陽卡、@GoGo卡、新光三越聯名卡,以及星展銀的eco永續卡系列,發行量均超過百萬張,在銀行紛紛祭出高回饋之下,也將帶動整體刷卡金額。

展望第4季,各家銀行普遍看好信用卡業務的發展,加上百貨週年慶、電商雙11、雙12促銷等活動接連而來,預計將成為刺激消費的主要動力。此外,年末的耶誕節和跨年活動,以及持續增長的海外旅遊需求,都將促使刷卡金額持續成長,挑戰新高紀錄。

中信 保費 信用

延伸閱讀

金管會點永續金融5大挑戰 研議調和碳排放申報標準

產險今年簽單保費拚新高

呆卡清卡效應!9月國銀信用卡停卡數大增15萬張 兩銀行最多

國銀在美國營運 金管會提示三大挑戰

相關新聞

考量川普關稅仍在未定之天 金管會限空令繼續再延一周

美國總統川普4月公布對等關稅計畫,攪得全球股市天翻地覆,雖然台股最近兩周逐步走穩,但考量美國關稅政策、以及與各國談判結果...

獨/華南金世代交替 民股副董林明成交棒長子林知延出任金控副董

華南金控展開世代交替。據了解,已擔任華南金副董事長快20年的民股大股東林明成,此次改選之後,將不再續任華南金董事,交棒給...

金管會宣布「同意新新併」 更名為台新新光金控

金管會今天宣布,同意台新金融控股公司(下稱台新金控)與新光金融控股公司(新光金控)以換股方式進行合併。

台企銀董座劉佩真已向決策高層請辭 三接替人選呼聲高

據了解,為了能在立法院開議之前把董座請假風波告一段落,避免造成執政團隊的困擾,台企銀董事長劉佩真已向決策高層口頭請辭,台...

大S病逝日本!專家提醒旅平險別買錯 「法定傳染病」僅4家有賠

大S徐熙媛春節期間赴日旅遊,因流感併發肺炎過世,享年48歲。由於春節期間向來是國人海外旅遊旺季,有保險業者提醒在海外遇到疾病或意外,「有沒有買對保險」很重要。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透露,台灣目前旅平險有提供包含法定傳染病選擇的,僅有美商安達、台灣產物保險,旺旺友聯、南山人壽這4個選擇。

大S赴日旅遊因病過世 專家說海外遇此事「有沒有買對保險」超重要

藝人大S徐熙媛春節期間赴日旅遊,因流感併發肺炎,在日本過世,享年48歲,震驚國內。春節期間向來是國人海外旅遊旺季,台灣保...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