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支付3大類比一比 1分鐘看懂使用方式
隨著非現金支付更盛行,民眾愈來愈常聽到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等名詞,從功能與金流等面向來看,3種支付方式在使用上略有不同。
行動支付綁定信用卡 以感應式和掃碼支付為主
行動支付比較像一種支付行為,透過行動裝置綁定信用卡進行付款,減少帶卡或現金出門的不便,又可細分為感應式支付和掃碼支付。
感應式支付的代表為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等,透過手機的近場通訊(NFC)功能,靠近付款裝置就能快速完成付款。
掃碼支付是掃瞄店家提供的QR Code條碼進行付款,但掃碼時必須開啟App、輸入密碼或驗證,操作步驟較多。
第三方支付業者代收代付 避免詐騙或消費糾紛
第三方支付是消費者與店家之間的代收代付媒介,消費者在付款時並非直接把錢付給店家,而是付給第三方支付業者,再由第三方支付業者撥款給店家完成交易,藉此預防詐騙、減少消費糾紛。
第三方支付主管機關為經濟部,常見業者包括連加網路(LINE Pay)、綠界科技、藍新科技、UberEats、foodpanda等。
電子支付擁有儲值及轉帳功能
電子支付除了具有第三方支付的代收代付功能,還擁有儲值和轉帳功能,註冊時較麻煩,須經過身分認證或綁定銀行帳戶;常見服務包括街口支付、一卡通MONEY、悠遊付、全盈+PAY、Pi拍錢包、歐付寶等。
根據「電子支付管理條例」規定,第三方支付業者代收代付日均餘額若超過新台幣20億元,須向金管會申請升級為電子支付,改由金管會監管。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