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屏東機場外環道轎車撞水泥護欄!車子付之一炬 駕駛逃生不及慘死

金管會統計去年六大核心戰略產業 國銀放款逾7.23兆飆高

據金管會統計,2023年底國銀對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放款餘額7兆2,348億元,年增4,403億元、達標147%,更較2022年3月方案推出時、大增1.3兆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據金管會統計,2023年底國銀對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放款餘額7兆2,348億元,年增4,403億元、達標147%,更較2022年3月方案推出時、大增1.3兆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金管會統計,2023年底國銀對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放款餘額7兆2,348億元,年增4,403億元、達標147%,更較2022年3月方案推出時、大增1.3兆元;金管會認為,顯示獎勵放款方案已提高國銀放款意願,2024年放款目標將在3月底前出爐,估將比去年的3,000億元還高。

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是指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臺灣精準健康、國防及戰略、綠電再生能源、民生及戰備產業等六大產業。

行政院是在2020年5月宣布,以過去5+2產業創新的基礎上,再推動六大產業、以加速台灣產業升級,掌握全球供應鏈重組先機,換言之,這六大戰略產業也被國銀視為一種「政策性放款」。

以2023年12月底與2022年3月底方案推出時相較,過去這21個月來,國銀對民生及戰備產業放款大增8,782億元最多,其次是綠電及再生能源,放款也增加6,683億元,第三是資訊數位放款增加3,640億元。

若以成長率來看,前三大則是民生及戰備產業放款成長32%,綠電放款成長33%,資訊數位也成長17%。

到2023年底統計,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以八大公股行庫承做量最高,前五大放款餘額清一色都是行庫,以台銀7,712億元最大,其次是合庫6,550億元、華南銀5,968億元居第三、一銀5,540億元、兆豐銀5,429億元各列第四和第五大。

2023年底八行庫放款餘額4兆4,671億元,占整體放款餘額61.7%,公、民營對六大產業放款市占約6:4,行庫仍是放款主力。

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坦言,行庫放款餘額量大,因是行庫專長是以企金為主,金管會也祭出獎勵措施,包括分行遷移到雙北、高雄、及自動化服務設備都可採自動核准。

2022年3~12月這九個月大增8,752億元,2023年全年卻僅增加4,403億元,顯示國銀對六大產業放款動能衰退,林志吉說,因2022年是疫情恢復、所需資金量大,但2023年有去庫存壓力、美中對抗等因素,導致需求量減少,2024年也會將國際經濟等因素考量在成長目標中。

銀行主管則說,六大產業放款增減,多跟該產業週期(如科技業去庫存),及企業周轉金需求有關,如受台電、或是AI科技業資金需求量增減而牽動,其次,近期各銀行積極承做綠電產業放款也有助推升放款量。

惟行庫主管私下也說,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也並非是「無雷區」,如東貝光電涉財報不實而下市,不少行庫也踩雷而增提呆帳,使行庫對六大產業放款更加審慎。去年12月底國銀對六大產業逾放比降到0.14%,因行庫積極轉銷呆帳所致。

再生能源 綠電 資安 金管會

延伸閱讀

飆史上最佳戰績!國人去年刷近4.2兆 這家銀行睽違8年再奪刷卡王

2023年國銀放款年增4.9% 四年低點

半導體需要綠電 經濟部:RE100綠電攸關75萬就業人口

國道休息站移樹「種綠電」 準立委黃健豪批本末倒置 不排除凍結預算

相關新聞

鑑價嚴 利率升 公銀非首購調至逾3%

公股金融圈人士透露,由於房價鬆動,已有不少蛋白區的地區,尤其是在中南部傳出房價下跌百分之十、廿不等,多家行庫下達指令,要...

楊金龍看川普挑戰是「不確定性」 Fed降息步調恐生變

川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後,美國聯準會(Fed)還是如期降息1碼(0.25個百分點),主席鮑爾也表態Fed主席位子會做到...

獨/刑事警察局邀金融業開會 全面瞄準撤除社群平台非實名制廣告

知情人士透露,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今日上午大陣仗找全體金控業者以及包括銀行、證券、保險、金融總會等泛金融業同業公會,及...

獨/社群詐騙太猖獗 兆豐領銜逾10家大型銀行對社群平台抽廣告

社群平台詐騙太猖獗又不願執行實名制,銀行忍無可忍終下殺手鐧,據透露,兆豐銀行已串聯八大行庫以及多家大型民營銀行,一起加入...

讓日企也道歉!大谷50轟球獎落台灣 買家「優式資本」公司背景曝光

大谷翔平50轟球買家出聲了!優式資本發聲明指出,這顆破歷史記錄的50轟紀念球是全世界許多棒球迷心目中的聖杯,因此他們把這...

新新併成史詩級併購教案!金管會擬檢討相關法規 明年上半年定案

台新金(2887)、中信金(2891)齊搶新光金(2888),合意對上非合意併購,凸顯併購法規不足。金管會銀行局長莊琇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