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95.2公尺/秒…17級破紀錄強風狂捲蘭嶼 台東人擔心玻璃吹破無法入睡

學生室內上課免戴口罩 父母趁早幫子女規劃醫療險

父母幫子女買醫療險,「雙實支」規劃為優先投保策略。圖/資料照片
父母幫子女買醫療險,「雙實支」規劃為優先投保策略。圖/資料照片

疫情趨緩,台灣也在2月下旬鬆綁室內戴口罩禁令,衛福部考量學生開學前歷經春節、寒假等確診高峰期,於校園自3月6日起實施「室內空間自主佩戴口罩」措施,由師生自行決定室內上課是否需佩戴口罩。

上課免戴口罩,能還給學子更舒暢的學習與呼吸空間,然而不少父母也擔心,拿下口罩相對增加孩子之間傳染、生病的風險,因此不少家長仍在觀望,且要求孩子在校園勤洗手、保持距離,促進個人健康。

疫情期間父母特別關心孩子們的健康,對孩子的醫療保障也不能忽視。磊山保經大商營運處業務協理李文孝表示,投保醫療險是父母對孩子規劃保單的第一步,尤其可在子女剛出生時就準備 規劃,一來是病歷清楚較無爭議,二是保費相對精省,對父母的荷包更有利。

至於該如何循序漸進地為子女規劃醫療保障呢?李文孝建議應先以住院保障為優先,首選規劃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它能減少子女因住院產生的病房或自費損失,有機會針對門診手術或癌症出院後化放療自費提供部分理賠,還能填補父母因請假照顧子女,衍生的薪資損失等花費,對家庭保障範圍相對較大。她建議父母可以與壽險顧問討論,投保2張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以「雙實支」拉高子女醫療保障。

她也提醒,目前金管會規定每人最多只能投保3張實支實付,有的父母為精省保費,會在任職單位團險以子女為被保險人,投保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精省保費享相同保障。這種自費投保的團險,也會被加計在3張實支的限額裡,若父母將來從該公司離職,這張保單會跟著消滅、保障消失;且若承保該團險的保險公司限正本收據理賠,可能會排擠個人保險雙實支的理賠,因此父母投保前先詢問壽險顧問投保規則及細節,避免日後正本收據只能選擇一家申請理賠,產生爭議或保障不足。

接下來若父母有更有預算,可考慮為子女投保日額型住院醫療險,以補強住院日額保險金及父母照顧的薪資損失。

處理完住院醫療保障後,接下來應著重子女的重大傷病風險,李文孝建議可選擇一次給付保險金的重大傷病險或癌症險,填補子女罹患重大傷病的治療費用,但她也提醒投保時最好選擇等待期較短或是沒有等待期的險種,讓子女能更快地獲得保障。

很多父母為降低每年的保費支出,會先幫小孩規劃一年期定期的醫療險,等小孩大了再改買終身型醫療險。她認為這麼做雖能精省保費,但如果子女幼時理賠紀錄較多或罹患疾病,未來投保可能會出現加費、除外甚至無法規劃的情況,最好是視個人情況,適度平衡定期險與終身險的比例。

磊山保經提醒,父母在幫子女投保時,保單內容一定要包含豁免保費,最好是以要保人、也就是父母為主;當要保人發生事故時,可免繳續期保費,但被保險人也就是子女的保障仍在,父母的愛不因此而中斷。

保險金 保費

延伸閱讀

保費上漲寵物險漲最多25% 施瓊華:損失率已超過200%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55:老人是垃圾嗎?

立院審國定假日法 全教產籲「這二節」應全國放假

讓客戶體認到保險「有用」 4步驟搞定醫療險理賠

相關新聞

沒有所謂的「楊金龍防線」 央行總裁:新台幣若貶太厲害 會進場阻貶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今日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進行施政報告備詢,他在備詢時指出,央行先前已透過賣匯進場阻貶,若新台幣太激烈變動...

金融機構警示帳戶數衝破10萬戶 創逾13年新高

金管會揭露,截至今年第2季底止,金融機構警示帳戶數已正式衝破10萬戶,季增8169戶或8.5%,反映詐騙集團猖獗,金融機...

6大核心戰略產業資金需求轉旺 國銀放款突破7兆元

政府衝刺6大核心戰略產業,為台灣經濟轉骨。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7月底國銀對6大核心戰略產業放款餘額,已正式衝破新台幣7兆...

規定大幅鬆綁…金融資料上雲 確保戰時服務不斷

台灣銀行、證券、保險業,可以將更多資料放上雲端。金管會三月時宣布金融業委外辦法大鬆綁,原本預計九月放行,提前至八月即可上...

獨/合庫金周五加開臨董會 董瑞斌正式出任董座

合庫金控跟合庫銀行新任董事長董瑞斌和林衍茂,確定將在本周五雙雙正式上任。據透露,合庫金已確定在周五加開金控臨時董事會,而...

新台幣午盤升0.8分 暫收31.055元

台北外匯市場新台幣兌美元今天中午暫收31.055元,升0.8分,成交金額7.67億美元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