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濫訴亂象!父子為電信費提1.5萬件訴訟 法院一年收130萬件民事新案

抓到了!鹹粥店槍殺案嫌犯躲新北宮廟內 凌晨狼狽落網

金融三業去年獲利創9年新低 防疫險衝擊保險業轉負

金管會今公布2022年金融三業獲利,2022年金融三業獲利為4798.3億元,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低,與2021年相較年減幅度近「腰斬」。記者戴瑞瑤/攝影
金管會今公布2022年金融三業獲利,2022年金融三業獲利為4798.3億元,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低,與2021年相較年減幅度近「腰斬」。記者戴瑞瑤/攝影

金管會今公布2022年金融三業獲利,2022年金融三業獲利為4798.3億元,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低,與2021年相較年減4557億元,減幅近「腰斬」48.7%。銀行業保險業可以說是「兩樣情」,銀行業去年獲利創下史上新高,但保險業卻創下金融海嘯2008年以來最慘,受到防疫險理賠拖累出現獲利轉負。

據金管會銀行局統計,2022年銀行業稅前盈餘為4321億元,創下史上新高,比起2021年的3856.1億元,年增456億元、年增率12.1%,其中以本國銀行獲利表現最好,本國銀行去年獲利達3919.4億元,比起2021年成長16.3%。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表示,國銀去年獲利創歷史新高,主要是因為升息跟放款利息增加所致。

保險業部分,據保險局統計,2022年保險業獲利為負186億元,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慘,比起2021年的4111億元,保險業獲利年減4297億元,年減幅度超過1倍。

壽險業2022年稅前盈餘1719億元,比2021年的3885億元,年減2166億元,減幅「腰斬」達55.8%;產險業更慘,受到防疫險理賠衝擊,2022年稅前盈餘為負的1905億元,較2021年的226億元,年減達2131億元,年減幅度更高達9.4倍之多。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壽險去年主要是因為淨投資損益減少,去年淨投資損益減少2094億,導致獲利下降,產險業則是防疫險虧損所致。

證券期貨業部分,據證期局統計,2022年證券、投信、期貨整體稅前淨利663.3億元,較2021年1388.4億元,年減725億元、年減幅度也是「腰斬」52.2%。其中以券商減少幅度最大,2022年證券業稅前盈餘471.3億元,比起2021年的1187.3億元,年減716億元、年減幅度高達60.3%。

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表示,券商去年獲利減少,主要是台股受到國際政治經濟情勢影響,包含央行升息、通膨等,券商經紀業務收入年減520.91億元、減少幅度達37.64%,自營與承銷收入下降409.95億元、券商轉投資事業收入也下降73.57億元;另投信業去年稅前淨利135.72億元、年減13.2%,主要是資產管理規模下降,導致基金經理費下降所致。

保險 防疫險 理賠 壽險業 產險 銀行業

延伸閱讀

春節寒流發威 富邦產險啟動養殖水產保險理賠逾800萬

大陸對南韓旅客入境要求更嚴格 韓總理:復發簽證仍須慎重考量

公布口罩鬆綁? 指揮中心3時半舉行記者會說明

春節寒流發威 富邦產險主動理賠養殖水產保險877萬元

相關新聞

葉丙成也叫兒子閃名車!超跑險讓你不怕「一夜致負」?

「看到要閃!」近日,台大教授葉丙成在臉書貼文,表示要兒子遠離logo「有翅膀」的賓利名車,怕一不小心擦撞,就賠不完兜著走。網友紛紛提醒趕快投保俗稱「超跑險」的超額責任險。究竟超跑險保什麼?

央行理監事會議摘要曝光!鷹派理事:升息應比照國際以1碼為調幅

中央銀行今(4)日公布今年首季理監事會議事錄摘要,儘管全體理事一致同意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但鷹派理事在會中仍...

im.B不只是龐氏騙局…台大財金系也被騙百萬!二胎放款即便有不動產當擔保品也「必知的事情」

半夜滑手機,塗鴉牆終於推給我最近新聞熱頭上的im.B借貸平台苦主影片《台大財金畢業又怎樣?被騙271萬...》,早上和朋友聊了一下,加上看了幾篇見解都覺得搔不到癢處,想想還是決定花點時間給大家幾個基本概念。

COVID-19降至第4類法傳 業者:理賠高峰已過影響不大

COVID-19自5月1日起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4類,牽動部分防疫保單理賠條件,不過產險業坦言,理賠高峰已過、加上保...

台新Richart聯手街口支付 推「街利存」帳戶祭3%回饋吸客

台新銀行與街口再度合作,今日舉行記者會,重磅推出「街利存」帳戶,串聯用戶數眾多的Richart數位帳戶及街口支付App,...

央行升息台銀開第一槍!調升存款利率 1年定存利率逾14年新高

央行23日決議升息半碼、利率連5升,國銀龍頭台灣銀行今天宣布,自27日起調升存款利率,1年期定期儲蓄存款機動利率調高0....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