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科技業都買不下去!竹北1坪飆80萬 房仲曝:「他們」沒在怕

中秋獎金700在南部超頂?一票人喊羨慕 全台平均數字曝光

金融三業去年獲利創9年新低 防疫險衝擊保險業轉負

金管會今公布2022年金融三業獲利,2022年金融三業獲利為4798.3億元,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低,與2021年相較年減幅度近「腰斬」。記者戴瑞瑤/攝影
金管會今公布2022年金融三業獲利,2022年金融三業獲利為4798.3億元,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低,與2021年相較年減幅度近「腰斬」。記者戴瑞瑤/攝影

金管會今公布2022年金融三業獲利,2022年金融三業獲利為4798.3億元,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低,與2021年相較年減4557億元,減幅近「腰斬」48.7%。銀行業保險業可以說是「兩樣情」,銀行業去年獲利創下史上新高,但保險業卻創下金融海嘯2008年以來最慘,受到防疫險理賠拖累出現獲利轉負。

據金管會銀行局統計,2022年銀行業稅前盈餘為4321億元,創下史上新高,比起2021年的3856.1億元,年增456億元、年增率12.1%,其中以本國銀行獲利表現最好,本國銀行去年獲利達3919.4億元,比起2021年成長16.3%。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表示,國銀去年獲利創歷史新高,主要是因為升息跟放款利息增加所致。

保險業部分,據保險局統計,2022年保險業獲利為負186億元,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慘,比起2021年的4111億元,保險業獲利年減4297億元,年減幅度超過1倍。

壽險業2022年稅前盈餘1719億元,比2021年的3885億元,年減2166億元,減幅「腰斬」達55.8%;產險業更慘,受到防疫險理賠衝擊,2022年稅前盈餘為負的1905億元,較2021年的226億元,年減達2131億元,年減幅度更高達9.4倍之多。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壽險去年主要是因為淨投資損益減少,去年淨投資損益減少2094億,導致獲利下降,產險業則是防疫險虧損所致。

證券期貨業部分,據證期局統計,2022年證券、投信、期貨整體稅前淨利663.3億元,較2021年1388.4億元,年減725億元、年減幅度也是「腰斬」52.2%。其中以券商減少幅度最大,2022年證券業稅前盈餘471.3億元,比起2021年的1187.3億元,年減716億元、年減幅度高達60.3%。

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表示,券商去年獲利減少,主要是台股受到國際政治經濟情勢影響,包含央行升息、通膨等,券商經紀業務收入年減520.91億元、減少幅度達37.64%,自營與承銷收入下降409.95億元、券商轉投資事業收入也下降73.57億元;另投信業去年稅前淨利135.72億元、年減13.2%,主要是資產管理規模下降,導致基金經理費下降所致。

保險 防疫險 理賠 壽險業 產險 銀行業

延伸閱讀

春節寒流發威 富邦產險啟動養殖水產保險理賠逾800萬

大陸對南韓旅客入境要求更嚴格 韓總理:復發簽證仍須慎重考量

公布口罩鬆綁? 指揮中心3時半舉行記者會說明

春節寒流發威 富邦產險主動理賠養殖水產保險877萬元

相關新聞

金融機構警示帳戶數衝破10萬戶 創逾13年新高

金管會揭露,截至今年第2季底止,金融機構警示帳戶數已正式衝破10萬戶,季增8169戶或8.5%,反映詐騙集團猖獗,金融機...

6大核心戰略產業資金需求轉旺 國銀放款突破7兆元

政府衝刺6大核心戰略產業,為台灣經濟轉骨。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7月底國銀對6大核心戰略產業放款餘額,已正式衝破新台幣7兆...

規定大幅鬆綁…金融資料上雲 確保戰時服務不斷

台灣銀行、證券、保險業,可以將更多資料放上雲端。金管會三月時宣布金融業委外辦法大鬆綁,原本預計九月放行,提前至八月即可上...

獨/合庫金周五加開臨董會 董瑞斌正式出任董座

合庫金控跟合庫銀行新任董事長董瑞斌和林衍茂,確定將在本周五雙雙正式上任。據透露,合庫金已確定在周五加開金控臨時董事會,而...

新台幣午盤升0.8分 暫收31.055元

台北外匯市場新台幣兌美元今天中午暫收31.055元,升0.8分,成交金額7.67億美元

證交所會對國泰證當機事件開罰?林修銘這樣回應

國泰證券一周內兩次盤中當機,導致投資人無法下單,引發(股)民怨。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今(13)日表示,券商管理應與...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