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板橋幼兒園餵藥遭廢止設立許可 新北教育局公布接獲處理時序

午後對流旺!13縣市發布大雨特報 宜縣慎防豪雨

五億男案再傳新進展 檢方傳醫院護士到庭作證

澆不熄防疫險理賠海嘯?單周暴增百億 金管會曝3大原因

據金管會今年到12月12日止統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金額近1887億元,單周新增理賠額更一口氣暴增100.2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該統計來新高紀錄。(本報系資料庫)
據金管會今年到12月12日止統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金額近1887億元,單周新增理賠額更一口氣暴增100.2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該統計來新高紀錄。(本報系資料庫)

金管會今年到12月12日止統計,防疫雙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金額近1887億元,單周新增理賠額更一口氣暴增100.2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該統計來新高紀錄,全年防疫雙險理賠額可望上探2000億元大關。

全台確診人數降、隔離又免賠了、連居家融通都回歸保單條款等三大利多,卻仍澆不熄理賠海嘯?

金管會官員說,有以下三大主因:

一、理賠遞延,尤其是取消居家隔離理賠,讓民眾緊急申請理賠案,使近一周理賠件數暴增。

二、公司加派人力處理理賠件。官員說,一直要求業者須加派人力消化理賠件,加上若遞延15天理賠還得付延滯息,因此各業者開始加派人力處理。

三、各公司資金調度和增資款進帳,官員說,年底業者急於提升風險適足率(RBC)因此採一次性賠付。

據金管會到12月12日止統計,廣義的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承保件數730.2萬件、理賠461.4萬件,件數理賠率63.2%,但件數未歸戶,一人可能投保多張,加上可能是去年投保保單、今年才理賠,難估算整體理賠率。

防疫雙險的理賠金額1887億元,較上週增加100.2億元,其中防疫險單周增加81.8億元、疫苗險增加18.4億元都,周增額都改寫有該統計來的新高紀錄;平均每件理賠金額4萬898元,理賠占保費收入(防疫險+疫苗險保費收入55.6億元)達34倍。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目前僅剩兩家保險業者銷售疫苗險,一家是產險業者針對6~18歲的青少年做銷售或是續保件,另一家壽險業則是做團險的疫苗險。

短期借款部分,金管會也核准五家申請短期融通借款。據了解,這五家是和泰產、新安東京、兆豐產、富邦產和中信產。

至於產險業者增資,目前依舊六家產險業已完成增資,增資額707億元,包括富邦產增資15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90億元(已二度增資完成)、和泰(2207)200億元、新安東京產147億元,兆豐(2886)產20億元。

蔡火炎說,至於已經核准辦理中,則有新安東京產53億元、和泰產60億元、國泰世紀產100億元、中信產65億元,合計這兩波產險業增資潮已達985億元。

理賠 防疫險 增資 金管會 防疫保單

延伸閱讀

防疫雙險理賠近1600億元續創新高 高原期未見趨緩

相關新聞

葉丙成也叫兒子閃名車!超跑險讓你不怕「一夜致負」?

「看到要閃!」近日,台大教授葉丙成在臉書貼文,表示要兒子遠離logo「有翅膀」的賓利名車,怕一不小心擦撞,就賠不完兜著走。網友紛紛提醒趕快投保俗稱「超跑險」的超額責任險。究竟超跑險保什麼?

央行理監事會議摘要曝光!鷹派理事:升息應比照國際以1碼為調幅

中央銀行今(4)日公布今年首季理監事會議事錄摘要,儘管全體理事一致同意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但鷹派理事在會中仍...

im.B不只是龐氏騙局…台大財金系也被騙百萬!二胎放款即便有不動產當擔保品也「必知的事情」

半夜滑手機,塗鴉牆終於推給我最近新聞熱頭上的im.B借貸平台苦主影片《台大財金畢業又怎樣?被騙271萬...》,早上和朋友聊了一下,加上看了幾篇見解都覺得搔不到癢處,想想還是決定花點時間給大家幾個基本概念。

COVID-19降至第4類法傳 業者:理賠高峰已過影響不大

COVID-19自5月1日起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4類,牽動部分防疫保單理賠條件,不過產險業坦言,理賠高峰已過、加上保...

台新Richart聯手街口支付 推「街利存」帳戶祭3%回饋吸客

台新銀行與街口再度合作,今日舉行記者會,重磅推出「街利存」帳戶,串聯用戶數眾多的Richart數位帳戶及街口支付App,...

央行升息台銀開第一槍!調升存款利率 1年定存利率逾14年新高

央行23日決議升息半碼、利率連5升,國銀龍頭台灣銀行今天宣布,自27日起調升存款利率,1年期定期儲蓄存款機動利率調高0....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