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Q3準備資產減少41億美元 2007年美次貸危機來首見

中央銀行今(21)日公布第三季國際收支,央行準備資產罕見出現減少41.2億美元,為為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以來,首次出現減少。央行經研處副處長曹體仁表示,從我國出口正成長、經常帳維持順差來看,反應國內基本面仍佳,會出現負值主因央行進場穩定匯率,但這並非台灣獨特現象,包括日、韓、星等鄰國都一樣,且減幅相較更大。
央行今公布第三季國際收支概況,經常帳順差207.1億美元,金融帳淨資產增加238.5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準備資產罕見減少41.2億美元。
檢視歷史統計,央行過去出現準備資產減少,最大減幅為2007年第三季美國次貸危機時,減幅高達77.3億美元,第二大是1990年第二季減少68.8億美元,第三大1995年第三季減少64.9億美元,第四大1996年第一季減少64.4億美元,第五大2000年第四季減少61.2億美元,第六大是今年第三季減少41.2億美元。
至於央行前一次全年準備資產出現負值,則是2007年全年減少40.2億美元;今年第三季出現負值,引起全年可能出現負值的疑慮。
曹體仁表示,第三季準備資產減少,可從幾個面向去看,包括GDP、就業數據、財政部出口統計,以及央行的國際收支概況,目前來看我國出口表現仍不錯,經常帳也還維持順差,加上企業投資還是持續成長,整體反映國內基本面仍好,準備資產出現負值,主要還是央行進場調節維持穩定所致。
他強調,「不是只有台灣才有」,其他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都一樣,且這三國準備資產減幅更大,主要還是聯準會升息速度太快、幅度太大,造成金融資產價格變動,以至於出現金融市場明顯波動,並且影響到匯率,而央行有穩定匯率職責,因此要進場維持穩定。
央行也提供資料顯示,今年第3季日本國際收支逆差144億美元、前三季累計逆差122億美元;南韓第3季逆差125億美元、前三季累計逆差285億美元;新加坡目前公佈至上半年,前兩季逆差金額則高達880億美元。
此外,受外資減持台股影響,非居民證券投資淨減少194.0億美元,也創下歷年單季新高。曹體仁說,外資自2020年到今年初累積大幅資本未實現利得,同時去年台灣企業獲利高,盈餘配發豐厚,因此外資會趁此時實現資本利得,且在市場上較為觀望,先把本金及盈餘匯出,導致匯市的美元需求大一點,央行維持匯率穩定,就會進場調節。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