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先課稅才有錢建設?他打破迷思:真相是「錢從花錢得來」

稅收不被用來支付政府支出
許多人似乎認為,政府必須像個人、家庭或公司那樣,「從」某個地方「獲得」它的錢。他們以為聯邦政府必須先向人民課稅,從人民身上獲得錢,或者向人民借錢,才能把錢花在任何東西上。他們假定,問題只有誰必須支付這些稅,或者哪些放款人(如果有的話)願意借錢、以什麼價格借出。
現實情況正好相反。一個發行自己貨幣的政府,不需要「得到錢」或「擁有錢」才能花錢。它只要隨心所欲的發行就好,因為這是人們所有金錢的最初來源(請記住美元鈔票上的題辭——「聯邦儲備票據」)。倉庫裡沒有一大堆可以被用光的錢,美國領土也沒有任何金庫可以被填滿或被清空。當美國政府支付航空母艦和社會保險福利,把錢存進銀行帳戶時,它不會失去在未來進行更多付款的能力。在國會與財政部的指示下,它發行新的承諾——也就是新的美元借據。它永遠不會耗盡承諾,也不會失去發行更多承諾的能力。
美元本身並不稀有。為了防止不健康的通貨膨脹,它們會被維持在稀有狀態。正如我們接下來會解釋的,訣竅是在通貨緊縮與健康的通貨膨脹之間,也就是在太少與太多承諾之間,採取一系列行動。
有沒有想過,當你用美元繳稅時,這些美元會發生什麼事?它們「去」哪裡了?哪裡也沒去!實際上,它們被摧毀了。用法律用語來說,償還的債務完全「清償」了。財政部將你繳稅的支票交給你的銀行,一旦兌現,聯準會就會從你的銀行的準備金帳戶中移除這筆錢,然後存到財政部的帳戶(或減掉它的負債)。接著,這筆錢會從「貨幣供給」的統計數據中被刪除。如果你繳稅是把實體、有形的現鈔放在財政部大樓,這些鈔票反而還會被撕成碎片。或者,如果它們仍然處於良好狀態,它們可能會被重新發行而開始流通,它們就像是新的貨幣一樣——當作新的政府支出,它們實際上將會是新的貨幣。
請注意,這一切得到一個重要結論:政府必須把它發行的錢花到經濟體當中,或者授權讓私人銀行發行,然後我們才能用這些錢繳稅。整個過程是一種循環。美元透過聯邦政府的支出與銀行的放款,不斷的被花掉而被創造出來。然後,再透過聯邦稅與「借錢」(即出售公債),讓它們退出循環。美元不斷的被創造與被銷毀,為的是保持適量數量的流通中貨幣。
因此,儘管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但從功能上來講,課稅收入根本沒有用來「支付」或「資助」公共支出。稅收依然是必要和重要的,除了把錢從經濟體中抽走之外,它們還有其他功能。例如,它們塑造了激勵機制,也影響整個經濟體中的財富分配與購買力。稅務律師會告訴你,這實際上才是稅法的主要目的。但是,只要一個政府發行自己的貨幣,而且通常以自己的貨幣來借錢,同時對其他貨幣保持可變動的匯率,它的支出就不需要或「來自」課稅收入。
政府沒必要借錢
所有稅收都會使美元從經濟體中消失。當美元在稅後仍在流通時,政府可以透過「借入」美元,設法讓更多美元從私人銀行帳戶中流出。財政部發行一種證券,即中期公債(Treasury note)、長期公債(Treasury bond)或國庫券(Treasury bill)(或簡稱公債〔Treasurys〕)。你把你的美元給它,它就承諾你一個安全的資產和一些利息,該利息或稱為「票面利息」(coupon)。
我們稱之為政府「借錢」——其實這很容易誤導人。把它比喻成私人借貸或私部門的債券發行,這種貌似真實的比喻反而會掩蓋深入的事實。政府並沒有設法募集資金。試問:如果美國可以隨意創造美元,為什麼美國還需要借錢呢?如果你因為偽造貨幣合法化而能自己發行美元,你為什麼還需要向別人借錢呢?
美國公債是一種方便的政策工具。它們暫時把流動的美元從銀行帳戶中取出,這樣人們就不能在聯準會希望減少支出時,卻花掉這些錢。這有助於聯準會管理流通中可消費貨幣的總體供給,在通貨緊縮與過度通貨膨脹之間採取行動。透過買進與賣出美國公債,聯準會可以管理「利率」——即私人銀行之間的隔夜拆借利率。這反過來會影響銀行可以借出多少錢,使其流通到經濟體當中。
(本文摘錄自《通膨的恐懼》,樂金文化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