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擺拍狒狒」引爆全民怒火 桃園市府專委盧紀燁請辭獲准

不滿陳建仁答詢狀況外 綠委林岱樺高分貝飆官員:妳閉嘴

台新金撤告與財部和平分手 回顧彰銀案17年糾葛

為彰銀經營權之爭,2014年底台新金財政部對簿公堂,回顧台新金自2005年入主彰銀成為大股東,17年來彰銀案糾葛,終於在台新金為併保德信人壽(現在的台新人壽)同意放手彰銀,並與財政部達成和解撤告後落幕。

台新金今天傍晚舉行重大訊息說明會宣布,台新金與財政部已達成解決爭端共識,台新金今天向最高法院撤回對財政部所提的「確認彰銀經營權契約關係存在」訴訟。歷經17年糾葛、7年纏訟劃下句點。

不過,早在5天前,台新金第3度公告轉讓彰銀137萬張股權,將採一般交易與鉅額逐筆交易兩種模式轉讓,有效轉讓期為8月8日至9月7日,一旦順利完成,台新金對彰銀持股有望降至7.2%。根據證交所今天公告,彰銀逐筆交易達104.8萬張,成交金額達190.89億元。

市場傳聞,台新金早在公告期限完成轉讓,台新金總經理林維俊今天對此表示,若有處分,將於近期對外公告。

時間拉回到2004年底,當時彰銀不良資產高達新台幣692億元,為改善彰銀財務結構和營運績效,2005年財政部宣布標售彰銀特別股,並承諾將經營權移轉給得標者,盼吸引策略性投資人競標。同年7月,台新金以365.68億元贏得彰銀14億特別股競標,成為彰銀最大股東。

2008年總統大選政黨輪替,彰銀總經理改由財政部指派,彰銀走向官民共治時代,台新金2013年2月曾提出合併案,但遭財政部反對,合併案「無限期暫緩」。

2014年12月,彰銀股東臨時會進行董事改選,財政部和台新金展開委託書大戰,最後由財政部拿下彰銀經營權,意味彰銀正式變天,回歸公股經營。台新金不服,一狀告上法院,展開多年訴訟。

2016年地方法院一審判決確認雙方契約有效,財政部不得妨礙台新金取得經營權,但台新金須自行憑實力取得,同時地方法院駁回台新金求償。台新金不服提起上訴,2017年台灣高等法院二審判決,財政部應支持台新金於彰銀取得過半董事席次,財政部不服,再提起上訴。

2019年5月,最高法院廢棄二審判決,發回更審。彰銀案纏訟多年無解,台新金為完備金控旗下銀行、保險、證券3大引擎,2020年8月11日宣布斥資55億元併購保德信人壽(現在的台新人壽)100%股權,並考慮出售部分彰銀持股籌資。

2020年8月21日,高等法院更一審判決,財政部須依約支持台新金取得彰銀經營權,與二審見解相同,不到一週內,行政院長蘇貞昌當時公開表示,「不會把彰銀落到台新金手上,也不要讓台新金吃虧」。

2021年6月,金管會有條件核准台新金併購保德信人壽,台新金向金管會承諾,將在6年內處分22.5%彰銀持股,並不再提名與推薦彰銀董事,市場解讀,彰銀案紛擾可望隨之落幕。

針對彰銀經營權訴訟案,財政部和台新金接受高等法院建議,對訴訟案進行調解。今年上半年,市場多次傳出雙方和解有望,終於在今天正式宣告雙方達成共識,以台新金撤告為17年彰銀經營權之爭劃下句點。

台新金 彰銀案 財政部

延伸閱讀

最高院退休法官當「公道婆」 彰銀經營權案終和解落幕

彰銀案纏訟17年落幕 台新金今宣布向最高法院撤回訴訟

台新金今17時重訊記者會 傳與彰銀案有關

群聯財報事件 台灣高等法院宣判執行長潘健成緩刑5年

相關新聞

官民和解 彰銀案糾纏17年落幕

財政部與台新金控昨天發表共同聲明,宣布雙方因彰銀經營權所衍生的訴訟案,在最高法院協助下已完成調解,達成解決爭端的共識,台...

台新與財政部 聲明喬到最後

台新金控與彰化銀行經營權之爭纏訟十七年,昨天終於調解落幕。據了解,台新金雖曾提出希望財政部買回彰銀股票的價格,但股市起起...

六公股行庫 銜命買彰銀股票

纏訟十七年的台新彰銀案終於落幕,財政部找上六大公股銀行,協助買回台新金手上的彰銀持股。據透露,平均一家斥資逾十億元,為避...

六大銀行每家平均出10億 買台新手上彰銀持股

纏訟17年的台新彰銀案昨(10)日終於落幕,財政部找上六大公股銀行,協助買回台新金手上的彰銀持股,據透露,平均一家斥資逾...

財部台新金和解 彰銀案落幕

彰銀昨(10)日盤後鉅額交易大舉成交104.88萬張,每股交易價格18.2元,總成交金額190.89億元,據悉,財政部代...

台新彰銀經營權之爭 退休法官協調奏效

台新金控與彰化銀行經營權之爭纏訟17年,昨(10)日終於調解落幕。據了解,台新金雖曾提出希望財政部買回彰銀股票的價格,但...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