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金融/高報酬誘人 炒幣詐騙手法一籮筐

很多人形容2021年是NFT元年,有不少名人加持的NFT,及帶有「迷因梗」NFT,都在一兩年間創造熱潮,更別說,還有不少加密貨幣大起大落。在元宇宙大爆發的年代,持有數位資產不只是潮,也被新世代視為改變「階級」的重要工具,真有這麼神?
「本公司近期推出加密貨幣『債權認購』,年利率是傳統類定存的二至三倍,債權期間從3個月到3年都有,可以做資金靈活配置,幫大家告別低率時代!」
這是國內一家加密貨幣交易平台最近透過簡訊、LINE頻頻發送的行銷廣告,行銷中強調公司合法合規,有跟銀行「信託履約」,可打敗定存,聽起來很誘人,但是投資加密貨幣,真的那麼好賺嗎?
一位知情官員說,所謂「債權認購」的運作,有點像DeFi(去中心化金融),平台業者會跟客戶約定,放一顆加密貨幣在平台,一個後會增為1.1顆,二個月後1.2顆,很像銀行的利息。
但存款利息是存放新台幣,但加密貨幣畢竟不是新台幣,就好像你放一隻母雞在平台,每個月給你兩顆蛋,放兩隻就給你三顆,算不算是吸收存款,恐怕還有得吵。因見解可能不同,有個案爭議時,最後都得走到刑事調查。
元宇宙世界還在布建,但加密貨幣衍生出的NFT(非同質化代幣)、DeFi等各種時髦的數位產品,已不斷推陳出新,這些高風險、高報酬的數位資產,目前沒主管機關,也欠缺專屬法律保障,甚至可能涉及洗錢、駭客、詐騙等問題。
標的推陳出新 保護機制不明
根據刑事警察局最新統計,去年一年投資詐騙案的件數有4,904件,是前年的1.7倍;民眾的財產損失金額更暴增至20.83億元,是前年的兩倍。在投資詐騙案件類型中,又以投資加密貨幣占最大宗,其次是投資境外股票等金融商品,第三是投資博弈。
想投入加密貨幣的民眾,最好先了解清楚政府目前對這些數位資產的「定位」。
第一,虛擬資產被政府定位為具有高度投機性的數位「虛擬商品」,不是「貨幣」,現在也沒有任何業務主管機關。金管會只管洗錢防制及STO(證券型代幣),目前也還沒有一件STO的募資案。
第二,虛擬通貨不是金管會核准發行的金融商品,不適用既有的投資人保護機制,虛擬通貨交易平台也不是經金管會核准設立的機構。
例如這家推出「債權認購」商品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最近才通過金管會洗錢防制的法遵聲明,但金管會管的是「洗錢防制」,不管業務,業務內容是否真的如業者說的「合法合規」,金管會也管不到。
銀行信託帳戶 保障的是法幣
虛擬通貨業者從事的活動,如果有涉及違反有價證券發行、吸收存款或儲值、國內外匯兌或資金移轉等相關金融法令,仍應由司法機關認定具體事實依法處理。
第三,所謂的「銀行信託履約」,主要是針對法幣,不包含加密貨幣,因金管會目前還不允許銀行經營加密貨幣相關業務。
當投資人拿新台幣去跟平台業者購買加密貨幣,錢會短暫停留在銀行的信託帳戶,等新台幣換成加密貨幣後,對加密貨幣錢包有控制權的是平台業者跟投資人自己,如果碰到不肖業者直接把加密幣吞了,且因銀行信託帳戶裡的新台幣也都投入買加密貨幣了,銀行也沒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