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地震無感保險/怎樣才能賠 60%民眾不清楚
又震了!台北市民對今年以來地牛翻身次數變多很有感。地震專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馬國鳳解釋,這是因為花蓮外海有個很長的隱沒帶(菲律賓海板塊隱藏沈沒到歐亞大陸板塊底下)─琉球海溝,1920年曾發生規模8.0的地震,到現在超過100年了,所以計算機率時,台北及鄰近區域發生規模7.0以上地震的機率很高。只不過,機率高是明天或一年後,還是十年後發生,目前科學家很難給答案。
台灣對地震帶來的災害並非沒有因應之道,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之後,行政院就指示財政部保險司(金管會保險局前身)開辦住宅地震基本保險,兩年後火速於2002年4月1日上路,還為此增修保險法第138-1條,要求產險公司必須承保,一開始有高達21家產險公司響應,推出住宅地震基本保險。
然而20年下來,民眾對這項政府規劃推動、金管會認定的「政策性保險」,不但無感而且霧煞煞。本報今年2月18日至2月28日進行網路問卷調查,1,417份有效問卷中,超過35%受訪民眾不知道投保住宅火險時也會買到地震基本保險,更有將近六成的人,不知道必須住宅建築物達到全損標準才會理賠;另外也有將近六成的人,不曉得臨時住宿費用只給房屋所有權人(房東)而非實際住戶,廣大租屋族其實無法領取,無法達到產險理賠所重視的損害填補之效。
尤有甚者,問民眾最希望住宅地震基本保險提供的保障項目,單選題之下,46.7%選擇建築物部分損失,比率遠遠高過14%的建築物全損,也就是目前的理賠方式,連選擇臨時住宿費用的比率(14.3%)都比選擇建物全損要高,這都說明現行理賠範圍與理賠門檻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金管會遲遲不願動手改善住宅地震保險制度的考量之一是保費,認為可能牽動保費調漲,民眾無法接受。然而本報網路調查卻意外發現,問民眾保費不超過多少可接受時,保費到2,000元仍可接受的比率,包括超過2,000元的部分,合計高達71.4%,顯示目前一年1,350元的保費並非只能不變或下降,只要保障項目契合民眾需要、能讓民眾有感,保費議題並非鐵板一塊,全無調整空間。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