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龍:比特幣發展未如預期

價格暴起暴落的比特幣掀起炒作熱潮。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表示,比特幣等虛擬通貨試圖挑戰並改變貨幣型態,但發展未如預期,迄今仍非支付工具,虛擬通貨已轉往類金融商品發展。台灣為避免相關風險,已將虛擬通貨交易平台納入洗錢防制規範對象。
楊金龍說,目前台灣的虛擬通貨交易量占全球比重甚小,與實體經濟的連結度低,對支付系統、金融穩定及央行貨幣政策無顯著影響,但虛擬貨幣在反洗錢及投資者保護等方面可能衍生風險,監理機關金管會研擬將虛擬通貨交易平台業者納管,要求交易採實名制及施行國際一致的反洗錢監管標準,以防止虛擬通貨形成傳統監管體制的漏洞。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1)日將邀請楊金龍、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財政部部長蘇建榮、經濟部部長王美花、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法務部部長蔡清祥等,就「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整備狀況,以及如何因應加密貨幣跨入金融市場」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楊金龍在央行書面報告裡指出,比特幣等虛擬通貨試圖挑戰並改變貨幣型態,但發展未如預期,主要是因價格波動劇烈、投機、炒作等問題,已被界定為風險性的虛擬資產或商品而非貨幣。
或許有人會說,比特幣也有用於支付,但就比特幣應用場景統計,全球近90%交易量是作為投機或投資工具,支付商家僅約1%,規模相對小很多且不成比率。
此外,英國金融行為監理局今年公布一份購買虛擬通貨的原因調查,多數是投機或投資,作支付使用者為0。
比特幣等虛擬通貨近年多以商品或證券代幣化形式朝向Futures(類似期貨操作)、ETF(類似股票指數ETF)或ICO(類似IPO)、STO(類似群眾募資)或Stablecoin(穩定幣,類似電子支付儲值工具或電子貨幣)等類金融商品發展。
虛擬通貨若涉期貨、證券等商品,主要國家多傾向採BIS(國際清算銀行)總裁Agustín Carstens建議「相同風險、相同監理」原則,參照期貨或證交法相關規範監理;至於穩定幣,國際組織正研擬相關監理準則。
金管會與央行也發布新聞稿提醒大眾,虛擬通貨非貨幣,屬高風險資產,應注意投資相關風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