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金融人才 推動國際化

黃達業:二招擴大利基
台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名譽主任/財經立法促進院院長黃達業出席「金融業提升國際市場發展之道」 座談會,他指出,台灣金融業要國際化,最好方式就是進軍崛起中的龐大華人中文市場。
台灣的銀行業具各方面優勢進軍華人中文市場,台灣只要能在華人中文市場廣設分支機構,擴大經營規模,培養大量國際級金融人才,台灣金融業國際化應有很好前途。台灣金融業必須進行整併擴大規模,其次就是快速培養大量了解大中華金融市場的尖端國際金融人才,如此推動國際化發展就比較有利基。
具體方法就是銀行快速大規模的培養高級金融管理師AFMA人才,能夠熟悉大中華金融市場,能夠接地氣,對於銀行未來經營有幫助。
李金鐘:鼓勵員工考照
台灣金融教育協會最高顧問李金鐘董事長表示,台灣金融業如要發展國際市場,就必須要大量培植達到國際標準的高級尖端金融人才。
正好台灣跟大陸共同推動高級金融管理師(AFMA)證照,相當於CFA跟FRM的結合,因此銀行必須儘速大量培養這些國際尖端人才以發展國際市場,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勵銀行員工去考這些證照。
俞明德:鬆綁相關法規
靜宜大學財務金融系講座教授俞明德表示,台灣在金融市場發展上從沒想跟香港、新加坡、南韓比一樣的成就與發展,而在金融法規開放鬆綁上,台灣在經濟自由度排名是亞洲四小龍之末,也是管制最嚴格,自由度最低的國家,在此環境之下,自然沒辦法活絡金融業,無法有多樣的金融業務。
俞明德說,不開放業放就無法培養金融人才,沒有市場沒有業務自然沒有人才培育,央行外匯管制限制許多金融商品的交易流通,金融機構規模不夠,公營機構也無必要角色,民營化原地打轉。
金融科技不敢大膽開放,就沒有業務發展,自然就沒有成功的企業典範。
殷乃平:啟動全面改革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台灣金融業國際化面臨的問題頗多;一、規模太小,難以與國際金融大鱷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建議政府政策性的半強迫要求小銀行合併。二、主管機關對金融國際化開放程度不夠,國際資本開放放不開。
三、金融業者國際金融專業度不足,待遇過低人才外流。金融業國際化需要整體檢討,開展全面改革,才能讓台灣在國際金融市場占一席之地。
周治邦:放眼亞洲市場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周治邦表示,台灣的金融國際化應著眼亞洲市場,目前銀行業國外分行家數占比以大陸及香港為最多,這些國外分行在今年1到6月間的獲利所占比率也以香港及中國大陸居多,顯示金融業海外據點的獲利和台灣對外貿易及投資相關。
囿於兩岸之間的對立氣氛,儘管銀行業海外獲利八成來自香港及大陸市場,但因無法簽訂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使得金融業國際化的腳步無法大步邁進。
吳正慶:進行海外併購
中華票券金融公司董事長吳正慶說,台灣市場小,銀行家數多,業務競爭激烈,為圖生存並持續壯大,朝國際市場發展勢在必行。除公營行庫外,大部分民營金融機構大股東皆把金融機構視為其家族企業,因而在業務上無法與國際性銀行分庭抗禮。
為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金融機構首要擴大資本,強化體質,廣設國外據點,同時進行海外併購,業務上應遵守國際市場實務始能立足於國際。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