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這兩點 車險勘損DIY大挑戰

車險理賠勘損由駕駛人自己DIY,在台灣可行嗎?多家產險公司不約而同指出,撇開金管會保險局對報案身分辨識的要求不講,光是零件維修的報價資料串接就是一項大工程,另外也有民眾能不能接受的心理層面需要顧及。
保發中心統計顯示,國內車損理賠件數,包含車體險與第三人責任險的財損,過去兩年急遽攀升,衍生龐大商機。2015至2017年間,整體產險業每年賠款件數持穩在50萬件上下;2018年竄高到近77萬件,2019年又上衝至87萬餘件。
保發中心副總許煌明昨(16)日表示,車損理賠案件暴增,推敲原因有二。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台灣的交通事故件數變多了;另外,隨著車險普及、民眾求償意識增加,理賠件數連帶攀升。
科技公司看好車險理賠商機,結合AI(人工智慧)、AR(擴增實境)、3D深度感測等技術,希望解決駕駛人、產險公司、維修廠的痛點,產險公司怎麼看?
熟悉車險理賠的產險公司主管表示,App預估零件維修價格在中國大陸能夠推行,因大陸規定,所有上市的車輛都要公告零件價格,台灣則未如此要求;另外,大陸產險公司的估價結果,大陸的維修廠願意接受,台灣則是維修廠先出具價格,產險公司再來追認。
汽車維修體系又分成原廠、非原廠,後者價格可能是前者的一半,要把這些體系都整合進來,本身就是一項很大的工程,曾有業者在國內推動此事十幾年了,卻都推不動。
另一位產險公司高層也說,印象中,七、八年前有外國的科技公司向產險公會提議推廣類似作法,也是因為零件報價的資料串接難以推動,最後胎死腹中。
該名高層並提醒,科技再怎麼炫,仍需顧及人性。發生車禍了,民眾可能情願多等幾分鐘,希望產險公司的「人」到場協助,而非要他們拿著冷冰冰的手機東搞西搞,說不定還搞不懂該怎麼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