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小學堂/負利率政策 弊大於利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中央銀行再度面臨零利率底限問題,負利率政策選項再次浮上檯面,自2014年之後,歐洲央行與日本銀行等大型經濟體陸續採行負利率政策以來,各界持續探討負利率政策的負面影響,我央行總裁楊金龍一貫堅定立場,台灣不會走向負利率,但到底什麼是負利率呢?
負利率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類別,分別是中央銀行政策利率為負、實質負利率 、名目負利率(即銀行存放款利率)、債券市場負殖利率。
一、央行政策利率為負:2018年金融海嘯過後,為了振興經濟,刺激通膨,全球多個主要國家央行相繼推出負利率政策,例如日本銀行於2016年施行負利率政策,針對金融機構存放於央行的超額準備金徵收-0.1%的利率,歐洲央行2012將隔夜拆款利率降至-0.1%,後又進一步加大貨幣寬鬆將隔夜拆款利率至-0.5%,這是央行透過調降政策利率,刺激商業銀行對市場提供更多的資金流動性。
二、實質負利率:一般商業銀行的存放款利率皆為名目利率,實質利率是將價格因素從名目利率中扣除,換句話說,名目利率扣除通貨膨脹率即為實質利率,因此實質利率是考量購買力被通膨侵蝕後的利率。相較於其他國家出現實質負利率,台灣雖然也降息了,但是以中華郵政1年期定存利率0.78%,主計總處公布今年前六月消費者物價指數為-0.22%來說,實質利率為1%,沒有出現實質負利率。
三、名目負利率:銀行存放款利率為負,意思是如果投資人向銀行貸款,銀行須支付利息給借款人,相對的,若投資人在銀行存款,則須支付利息給銀行,這是大家最擔心發生的狀況,也就是把錢存在銀行中,還要另外付管理費,那可能有人會考慮把整箱現金藏在床底下了。實際上這是極少數的狀況,通常負利率主要針對法人公司或高資產淨值的客戶,對個人儲蓄則較少採行負利率,以避免造成擠兌風暴,但確實曾經出現過,2019年丹麥第二大放款業者日德蘭銀行,曾經對所有企業存款以及對存款逾75萬丹麥克朗(11萬美元)的私人客戶,實施負0.75%利率(亦即收取0.75%利率費用),換句話說,錢存在這家銀行,會愈來愈少。
四、債券市場「到期殖利率」為負:到期殖利率隱含投資人當下持有此債券,並假設持有至到期的年化報酬率,其重要性更甚於票面利率,因為到期殖利率同時考慮票面利率與當下的債券價格,更能反映當下持有債券的年化報酬率;到期殖利率為負的意思是因為債券的買盤推升市價,使其溢價的幅度加大,隱含持有債券至到期時的資本利損將擴大,資本利損已大於未來可以領取的票面利息,以至於讓目前的到期殖利率為負值。
針對負利率政策,我國央行認為,弊大於利,不但對推升通膨預期及核心通膨的效果有限,還可能侵蝕銀行業獲利,弱化銀行中介功能,影響貨幣政策的傳遞功能,還可能導致房價上升,使家計部門債務負擔增加,不利金融穩定,就連美國聯準會多數官員也認為,負利率政策並非現階段的政策選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