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辦事處來訪 韓國瑜:台德科技經貿合作深化

立法院長韓國瑜接見「德國經濟辦事處」蘭依樺(Dr. Eva Langerbeck)處長一行人。立法院長辦公室/提供
立法院長韓國瑜接見「德國經濟辦事處」蘭依樺(Dr. Eva Langerbeck)處長一行人。立法院長辦公室/提供

立法院韓國瑜12日下午接見「德國經濟辦事處」蘭依樺(Dr. Eva Langerbeck)處長一行人。他指出,自2021年起,台德雙邊貿易額連續4年突破200億美元。5月底舉行的「2025年台積電阿姆斯特丹技術研討會」中,台積電(2330)宣布將於德國慕尼黑設立晶片設計中心,更彰顯近年台德在科技與經貿領域合作關係日益深化。

韓國瑜致詞表示,台灣民眾對德國普遍懷有深厚的敬意與良好印象,不僅因德國人民展現出如其國名「德」字所代表之高尚情操、優良品德與卓越信譽,更因德國在工業製品、文學、藝術、音樂、建築、設計乃至足球等領域的成就均享譽國際,德國社會所體現的嚴謹科學精神、高度自律,以及德國人民世界名列前茅的閱讀風氣,亦讓人讚賞不已。

韓國瑜說,台灣始終秉持開放心胸,積極接納世界多元文化,今日三黨團推派的出席代表皆為女性委員,是立法院近年推動性別平權有成的最佳證明,盼蘭處長持續推動台德各層面交流合作,促成雙邊關係更加緊密,共同開創互惠共榮的新局面。

蘭依樺致詞表示,「德國經濟辦事處」是「德國工商總會」與產業界駐台代表機構,已在台成立40餘年,始終秉持深化台德經濟交流與促進雙邊經貿投資為宗旨。正如韓國瑜所提,台積電在德國的投資設廠即為台德合作的最佳範例,顯示雙方對於產業鏈合作與科技發展的高度重視。

蘭依樺說,未來辦事處也將積極協助台灣企業赴德參訪,並鼓勵參與如半導體展等國際會展,以促進雙邊實質交流。現今在台設立據點的德國企業中,有超過9成在台已經深耕6年以上,其中更有6成5的企業在台經營超過15年,足見德國企業對台灣市場的長期承諾與信心。

蘭依樺提到,在台德雙邊合作的過程中,亦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挑戰,包括能源政策、關稅與法規制度,以及兩岸關係等複雜因素,今日有機會到立法院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談及未來台德經貿合作方向,她指出,台德在AI與半導體產業、綠色能源發展、機械與自動化科技等領域,皆具高度互補性,將為雙邊深化合作提供廣闊空間。

蘭依樺認為,專業人才是台灣最寶貴的資產,為促進產業合作與人才培育,目前台德雙方正攜手推動「台德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STIPT),每年從德國頂尖大學選拔約30名學生來台,展開為期6個月的學習與實務交流。此計畫不僅有助於厚植德國學生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深入理解,也為台德未來創造更多合作契機與發展潛力。

在雙邊交流過程中,立委翁曉玲表示,此次看到蘭依樺處長率領優秀團隊來訪,感受到台灣與德國的關係日益密切。德國長期以來在軍事、醫學、科學等方面對台灣給予大力支持,近年來雙邊互動亦擴展至教育、藝文、經貿,甚至是司法與法律制度等領域,尤其在能源轉型方面,德國更是台灣積極學習的重要對象。

翁曉玲說,期盼在韓國瑜帶領下,有機會前往德國實地參訪交流,汲取德國經驗,作為未來在立法院推動法制改革與政策研擬的重要參考。

她特別提及台積電在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的新廠預計於2027年正式量產晶片,屆時勢必將有更多台灣人前往當地定居與工作,籲請德國政府持續給予必要協助與支持,讓台灣工程師在當地安心發展,並協促德勒斯登地區經濟與科技能量的提升,為台德兩國帶來更大的福祉。

立委陳培瑜提到,過去德國在推動轉型正義方面取得良好成果,德國在面對歷史、建立制度與促進社會和解上的努力,不僅是德國社會自身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亦是各國學習的最佳典範。

陳培瑜強調,她過去長期參與人權教育相關工作,並連續5年前往德國走訪當地多座博物館與圖書館,在過程中不僅加深對德國歷史與文化的理解,也看到許多台灣朋友透過雙邊交流,汲取寶貴知識並於返台後應用於本地實踐。她期許未來台德在人權、歷史及文化教育領域上,能有更多雙邊的討論與深度交流。

立委麥玉珍表示,很榮幸代表民眾黨誠摯歡迎蘭依樺來台服務,德國作為台灣在歐洲第一大貿易夥伴,蘭依樺未來的工作雖充滿挑戰但仍極具意義。她感謝德國自2022年起連續3年在世界衛生大會(WHA)上公開表態支持台灣參與,以及德國政府長期以來對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關注與支持。

麥玉珍呼應蘭依樺提及「能源自主」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稱,台灣正值能源轉型的關鍵階段,期盼未來能與德國進行更深入的經驗交流,共同推動永續發展。麥委員最後提及,台德每次合作都是寶貴的經驗累積,期許未來在雙方的努力下,台德能夠攜手促進更多合作與成長。

台德代表雙方就AI應用、能源轉型、醫療科技、航太發展、高等教育交流等議題廣泛交換意見,韓國瑜最後總結,立法院樂願扮演台德關係的重要橋梁,協助深化雙方在各領域的實質合作,並以貼近民眾生活的角度切入,與蘭依樺分享台灣人熱愛美食。

韓國瑜提到,一個國家的美食可以和文化、音樂與藝術相連結,是一種能夠超越語言與文化障礙的最佳媒介,有助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建議蘭依樺未來可研議在台灣建立一個推廣德國料理與文化的窗口,以藉此促進台德兩國人民間之互動交流與情感連結。

韓國瑜 立法院 晶片 德國 台積電 半導體 人工智慧 AI

延伸閱讀

「愛國者行動」不用朱立倫下令 趙少康621北市反霸宣講

揪韓國瑜推台南「蚵極霸」 林俊憲:溯源直送吃得安心

東亞民主論壇開幕 韓國瑜:中華民國和世界公民社會捍衛民主

朱立倫拋邀韓國瑜、趙少康助愛國者行動 被爆當事人不知情

相關新聞

輝達台灣總部用地有解!北市府同意新壽可直接轉讓北士科T17和T18

輝達台灣總部用地有解!據了解,新光人壽昨日已正式發函北市府,北市府原則上已同意新壽可直接轉讓北士科的T17和T18的土地...

大創「通通100」成廉價日本代名詞?背後悲歌:市場執著與全球漲價現實

「通通100」只存在於日本 在各種商品跟服務中,也常常見到日本跟全球價格的不同常識。 大創擁有約76,000種商品,其中九成的未稅價是100日圓。我在2021年1月去了東京龜有的店面。848坪

全球最便宜的迪士尼門票...在日本人眼中仍太貴!學者:整體經濟差距擴大

「光是門票就這麼貴嗎?」2018年7月,去美國加州蜜月旅行的職員龍澤曉宗(26歲),原本幸福絕頂的心情在一瞬間回到了現實。 讓他吃驚的是透過旅行社買的迪士尼樂園門票。一人約16,000日圓,是當時日本的2倍以上。加上吃飯和買禮物,錢就這樣飛走了。「本來以為日本已經很貴了,沒想到這裡更貴。」 停留在這裡1星期的費用,兩個人就花了80萬日圓以上。龍澤大嘆:「連在旅館喝的早餐咖啡都是日本的2倍。只好跟自己說,畢竟是一生才一次的蜜月旅行……」 另一邊,千葉縣浦安市的JR舞濱站。

日本便宜跟匯率無關?學者點核心問題是「薪水沒漲」:可說是國家凋零

當提到「日本的商品跟服務比外國便宜」時,很多人應該會想到:「原因在於匯率」吧。然而研究通膨目標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伊藤隆敏教授批評:「原因並不是匯率,這是錯誤的。」 日本的商品跟服務比海外價格昂貴或便宜,是由「國內物價」「國外物價」「名義匯率」來決定的。接著介紹一下伊藤教授提出的概念: 假如國內物價跟國外物價各漲2%,國內比國外便宜的理由可以解釋為「日幣貶值、日圓走弱」。 但是事實上,在約20年前的2000年2月底跟2020年2月底,日圓和美金的匯率同樣為約1美金等於110日圓(注:2021年1月為103日圓左右)。 這20年來,日本的物價幾乎沒有變,平均通膨率是0。另一方面,美國的物價在20年內幾乎每年都漲2%。2020年的物價水準比2000年成長了50%。 因此日本人如果隔了20年再去美國,就會覺得「物價貴了50%」,相對的美國人隔了20年再去日本,就會覺得比以前便宜許多。這是之後第4章會介紹的赴日外國觀光客增加的原因。

匯率低、赴日本變超便宜...是優點?學者提4弊端示警:太廉價遲早帶來浩劫

到目前為止,介紹了很多「廉價」的物品或服務及其問題所在。 然而應該還是有很多人覺得,「雖然薪水很低,但只要物價便宜就能生活,這樣也沒什麼不好」。的確,對照物價的話,只要收入高,就能過著無虞的生活,「廉價」和「貧窮」 並非一定有關聯。兩者並不是畫上等號的。 然而,哥倫比亞大學的伊藤隆教授卻敲響一記警鐘:「日本商品的低廉價格遲早會以浩劫的形式報應到日本頭上。」伊藤教授的理由如下:

日圓換匯用現金外、雙幣卡也超香⋯匯率看「這」!林氏璧揭最划算7攻略

這是一篇對於常常去日本玩的朋友的換日幣的經驗談。日幣漲漲跌跌,常常牽動到日本旅遊的朋友的心情。 但一個基本原則是,如果您只是偶而去一次,換的錢也不多,其實匯率真的不會差太多,就放寬心吧! 前幾年是怕日幣一路漲,2013-2015年還有2016川普當選以來是怕日幣一路跌,特別是安倍經濟學目前就是用印鈔票來挽救經濟的。 不論如何,我想以日本旅遊中毒者的觀點,這篇換日幣的經驗談大原則是沒有改變的。尤其是分批換入,是避險的重要方式! 誰知道日幣會不會忽然來一個反彈,讓你徒呼負負沒有買到便宜的匯率?不想賭的話,分批買進是大原則。如果你發現你去日本時日幣又低了,就一路刷卡吧! 現在我只想和大家大聲吶喊:同協們,好日幣,不換嗎?時間拉長到最近20年來看,日幣在0.22以下的水位都是超甜的,近來還掉到0.2左右,台幣除以五的低價。 高居不下的機票已經回到疫情前的水位,在2026年11月開始會改為機場才退稅,最近去日本玩是不錯的時機。還不快去準備去日本的行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