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淨零公正轉型 國發會推動地方治理平台
為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國發會推動「淨零公正轉型」政策,強調減碳行動必須兼顧公平與社會包容,今年國發會建構地方治理平台,鎖定六都試辦二項以上計畫,聚焦碳費徵收和綠能建設推動,每案最高可獲新台幣500萬元補助,同時也將啟動區域治理沙盒實驗,並建立推動指引,加速太陽能光電、漁電共生、微水力和地熱等綠能發展。
國發會12日舉辦「淨零公正轉型加強夥伴關係合作,國發會推動地方治理平台」記者會,國發會社會發展處處長張富林表示,國內碳費今年起開徵,高雄、桃園、雲林等縣市有許多石化產業,但石化業可能會因為碳費徵收導致成本上升,若工廠因此關閉,將影響勞工就業權益,因此預計8月前完成徵案,將和地方政府、第三方組織建立夥伴關係,以協助高碳排產業聚集地區預先因應淨零公正轉型議題。
配合能源轉型政策,為推動綠能永續發展示範,張富林表示,今年啟動「區域治理沙盒實驗」,選定如太陽能光電、漁電共生、微水力、地熱等四大綠電主題推廣,邀集政府、企業與在地居民共同參與,透過公眾溝通、公私協力與串聯跨域資源,成為在地參與的區域治理新模式。
張富林指出,將先盤點國內外正面案例,並邀請民間團體、地方政府和中央部會等參加溝通說明會議,最後整理成區域治理的推動指引,讓主管機關、地方政府參考和依循。
張富林還提到,過往地方在推動綠能建設時可能遭遇挑戰,像是地面型光電涉及農地變更等問題,地熱涉及部落諮商、原住民保留地等議題,但屋頂型或設施型光電可能為農村創造共榮共好的效應,微水力也可以帶動社區共融,包含電費回饋、建構災防社區韌性等。
國發會指出,為讓淨零轉型政策更貼近民意、符合社會期待,自2023年以來,已辦理43場淨零公正轉型公眾諮商會議,邀集產業界、學者、地方團體與民眾共同參與,透過跨戰略議題探勘與利害關係社群辨識,針對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等轉型面向深入討論,至今已彙整269項具體意見,近2000人次參與,為政策調整與後續行動提供重要參考,也讓淨零轉型過程更具透明度與包容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